本网站秉承 服务产业、服务行业、服务企业,坚持正能量宣传,杜绝一切非法网络公关行为!
期刊杂志
所有栏目

COP27:为全面有效落实《巴黎协定》注入新动力

时间:2023-03-22 16:30来源: 中华环境作者:李禾

字号:TT
       2022年11月6日至20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七次缔约方大会(以下简称COP27)在埃及海滨城市沙姆沙伊赫举行,包括各国政府代表、观察员和民间社会人士等在内,来自世界各地的近3万5千人参加了此次气候大会。本次大会以“落实”为主题,在发展中国家被高度关切的适应、资金以及损失和损害问题取得了阶段性进展。大会还就《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巴黎协定》的落实和治理事项,通过了约60项决定。总体来看,议题的争论仍然存在,但已经实现了预期目标,全球气候治理进程得到推进,为全面有效落实《巴黎协定》注入了新的动力。

一个里程碑:建立损失和损害基金

       COP27最大的亮点无疑是“损失和损害”议题,最终达成了围绕该议题建立一个基金的共识,这被认为是气候大会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根据联合国的定义,“损失和损害”是指飓风、热浪、干旱和野火等极端天气事件以及海平面上升和冰川融化等长期的气候灾害所带来的不可逆转的经济和非经济成本。它聚焦于负有历史排放责任的富裕国家是否以及如何对脆弱国家进行气候赔偿等。发展中国家认为,排放责任最小的国家却遭受全球气候变暖所带来的最深的危害,因此“损失和损害”是实现气候正义的核心。

       COP27首次将损失和损害资金安排问题纳入会议议程,但损失和损害基金也是本届气候大会谈判中最棘手的问题,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意见分歧巨大。发展中国家强烈呼吁设立相关基金。经过连续数日的紧张谈判,各国代表终于在大会延长了近40个小时的“加时赛”中达成了协议,同意设立一个基金机制,以补偿因气候引起灾害造成的“损失和损害”。

       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在埃及会场发布的视频中表示,支持设立损失和损害基金的决定。他强调,“本届气候大会向正义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据COP27主办方埃及介绍,本次气候大会的讨论围绕四个主要议题展开,即减缓、适应、融资和合作。

       绿色和平东亚区全球政策高级顾问李硕表示,此前经常说的,在气候变化问题中减缓和适应就像“硬币的两面”,此后气候变化问题变成了一个“三维”的问题,就是减缓、适应、损失和损害。

       “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进展。”李硕说,这次大会广受各方关注,其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就是设立损失和损害补偿基金。在这个问题上,多边进程取得了历史性突破。2022年,在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的大背景下,决定建立损失和损害补偿基金,是对非洲国家尤其是气候脆弱国家呼吁的一个有力回应,是一个明确的政治信号。

       能源和气候智库“权力转移非洲”(Power Shift Africa)主任阿多(Mohamed Adow)也表示,COP27取得了以往大会从未取得的成就,发展中国家长达30年的呼吁终于得到了回应。

       根据“沙姆沙伊赫实施计划”协议文本,各国政府做出了开创性的决定,同意建立新的资金供应安排和专项基金,以协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损失和损害。各国政府还同意成立一个过渡委员会,将在2023年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迪拜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8次缔约方会议(COP28)上,对新的资金安排和基金提出建议。该委员会的第一次会议预计将在2023年3月底之前举行。

       新基金具有不确定性。目前,该基金将如何筹资和运作的细节仍不明朗。虽然协议文本提到会建立一个过渡委员会,但没有设定具体的截止日期。不过,无论如何,这都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通过约60项决定:达成一揽子相对平衡的成果

       COP27主要聚焦于两个问题:一是气候脆弱国家要求建立损失损害资金机制,这个补偿机制能否建立,以及建立起来后资金该如何安排等;二是发展中国家敦促发达国家尽快兑现每年1000亿美元的资金承诺和400亿美元的适应资金,以弥补赤字。

       气候赔偿缘起13年前,在哥本哈根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大会第15次缔约方会议上。在这次会议上发达国家作出承诺:到2020年,每年向发展中国家提供1000亿美元,帮助其适应气候变化,减缓气温的进一步上升。然而,这一承诺一直未能兑现。

       “我们非常遗憾地看到,发达国家依然没有充分正视自身的历史责任,在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等问题上态度消极,发达国家承诺的每年出资1000亿美元的资金支持仍未兑现,也没有就适应资金做出明确的出资安排。”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说。

       古特雷斯强调,必须履行长久未能兑现的承诺,即每年为发展中国家提供1000亿美元的气候融资,建立明确和可信的路线图,将气候适应资金增加一倍。

       COP27中国代表团副团长兼秘书长、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在COP27上当选为缔约方大会主席团副主席。

       李高说,本次大会期间,缔约方就一百多项谈判议题展开磋商、谈判,涵盖气候变化相关的各个领域。经艰苦谈判,最终就《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巴黎协定》的落实和治理事项通过了约60项决定,围绕减缓、适应、资金、损失与损害等方面取得了一揽子相对平衡的成果。大会还决定启动建立全球适应目标框架、推动全球适应目标谈判、回应发展中国家诉求、通过减缓工作方案等。

       根据联合国公开的信息,在COP27上宣布的其他倡议包括:沙姆沙伊赫适应议程、水适应和复原力行动倡议、非洲碳市场倡议、保险适应加速运动、全球可再生能源联盟、第一行动者联盟水泥和混凝土承诺等。

       在大会期间,联合国还宣布“为所有人建立早期预警倡议”的执行行动计划,该计划要求在2023年至2027年期间进行31亿美元的初步定向投资,相当于每人每年只需花费50美分。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的《2021年排放差距报告》显示,按照目前《巴黎协定》框架下的国家自主贡献(NDCs)情况看,本世纪末全球变暖将达到2.4~2.6°C。报告还显示,至少84%的缔约方都制定了国家级适应规划方案,但将这些计划转化为行动的融资并未跟进,流向发展中国家的国际适应资金比预估需求量低了5~10倍,并且差距还在继续扩大。

       COP27公布的最终成果文件草案提到,将全球升温控制在1.5℃以下的目标,重申了《格拉斯哥气候公约》中淘汰煤炭的呼吁,但未提及石油和天然气问题。埃及外交部长舒凯里在发言中指出,这些决定草案将使各国能够向着一个气候中和,并且以具有气候复原力的方式进行转型。

       古特雷斯提醒说,各国应注重有关气候行动的优先事项,包括减少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和保持《巴黎协定》1.5℃升温上限的雄心。世界仍然需要展现更大的气候雄心,并通过大规模投资可再生能源来结束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中国气候变化谈判代表团团长、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表示,实现《巴黎协定》目标依靠的不是口号和数字,必须把承诺落实到具体行动上。赵英民强调,各方应聚焦行动、路径、措施和落实,并推动减缓、适应、支持等各方面取得相互匹配的进展。要充分考虑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发展阶段、技术水平等方面的差距。发达国家对气候变化负有历史责任,要履行率先减排义务,尽快补齐2020年前履约缺口,切实兑现承诺,提供与发展中国家行动力度相匹配的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支持,帮助发展中国家提升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彰显责任担当:提交落实国家自主贡献目标进展报告

       在COP27上,中国的表现得到广泛认可。2022年11月11日,《中国落实国家自主贡献目标进展报告(2022)》(以下简称《报告》)被提交至《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这份报告也可以看作是一份中国应对气候变化进程的“年报”。

       该报告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碳排放强度(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降低3.8%,比2005年累计下降50.8%。这距离我国提出到2030年中国碳强度比2005年下降65%以上的目标,已越发接近了。

       该报告内容还包括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新部署、积极减缓气候变化、主动适应气候变化、完善政策体系和支撑保障、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五个方面。《报告》系统总结了中国更新国家自主贡献目标以来的新部署、新举措,重点讲述了应对气候变化的顶层设计以及取得的新进展,总结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生态系统碳汇巩固提升、碳市场建设、适应气候变化等方面取得的成效。后续,中国将坚持采取有力有序务实的行动,深入落实“1+N”政策体系,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全球合作应对气候变化做出应有贡献。

       李高说,有效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在于落实行动,这也是COP27将“落实”作为主题的意义所在。他表示,中方已经编制了甲烷行动计划,正在履行审批程序,将在国家自主贡献目标之外开展甲烷排放控制。这是中国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做出的新的重大贡献,彰显了中国的责任担当。

       COP27期间,会场还设置了中国主办方专区“中国角”,举办多场边会,以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对外宣传和合作交流。

       在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等主办的COP27中国角“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现环境、气候、经济效益多赢”主题边会上,赵英民表示,未来,中国将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步伐,加快形成有利于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进程,与国际社会一道,凝聚共识、团结合作,共同推动实现减污降碳扩绿增长协同增效的政策与行动。

       在中华环保联合会等主办的“生态文明与应对气候变化”主题边会上,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博士陆琼、中华环保联合会副秘书长李瑞东、北京市丰台区教委主任杨晓辉、北京市第十八中学校长管杰、北京市第十八中学马艺原同学以及专注生态保护、可持续能源、塑料污染治理等领域的行业组织、企业代表出席了会议,并做了主题分享,旨在为更好地向国际社会传播生态文明理念,促进重要环境议题与应对气候变化之间的协同。

       COP27会场还设置中国企业主题展厅,展示企业绿色转型案例,展示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进程中的能力和决心。其中,华为提出以ICT技术赋能全球绿色发展,5G、人工智能、数据分析、云计算等技术可以降低能耗和碳排放等。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展示了基于高效HPBC电池技术打造的新一代Hi-MO 6光伏组件产品,产品量产最高效率可达22.8%,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大会上还发布了《2022隆基气候行动白皮书》,这也是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2021年参加联合国气候大会以来发布的第二份白皮书。绿普惠创始人陶岚分享了公众参与碳减排的成功经验,以及多元化碳普惠机制的创新实践,“绿普惠云——碳减排数字账本”以数字化的方式带动全民碳减排。


【李禾,科技日报社记者】
(责任编辑:wxc)
  •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中华环境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中华环境腾讯微博
  • 公众微信账号

    公众微信账号公众微信账号
分享到: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

最新推荐

携手同行,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携手同行,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我们应该携手努力,共同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建地球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