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秉承 服务产业、服务行业、服务企业,坚持正能量宣传,杜绝一切非法网络公关行为!
期刊杂志
所有栏目

海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十年成效

时间:2023-03-22 17:03来源: 中华环境作者:海南省生态环境厅

字号:TT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共同体的血脉和根基,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为人类提供了丰富多样的生产生活必需品、健康安全的生态环境和独特别致的景观文化。海南省是中国乃至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热点地区之一,是重要的生物资源天然基因库。

       2013至2022年这十年,海南省坚持生态立省不动摇,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断健全生物多样性保护法规政策体系,建立完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制订并组织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行动计划,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与评估,持续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格局,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海系统治理,积极推进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并取得丰硕成果。

海南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

       生物多样性保护法规政策体系逐步健全
       一是加强法制体系建设。十年来,海南省不断健全生物多样性保护地方立法,颁布和修订了《海南省环境保护条例》《海南省自然保护区条例》《海南省海洋环境保护规定》《海南省森林保护管理条例》《海南省生态保护红线管理规定》《海南省红树林保护规定》等20多部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的法律规章,涵盖栖息地环境保护、保护地建设、生态系统保护修复、野生动植物保护、生物安全、可持续发展等领域。

       二是强化顶层设计引领。2013年,海南省印发《海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4—2030年)》,提出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近、中、远期目标和战略任务。2017年,海南省印发《海南岛中南部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规划(2017—2030年)》,旨在加强海南省中南部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管理。2022年,海南省印发《海南省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若干措施》,从立法、规划、制度、执法、技术等方面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做出明确部署。

       三是加速生物多样性主流化进程。海南省建立生物多样性部门协调机制,生态环境部门负责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利用综合监管,林草、农业农村、自然资源、海关等有关部门在各自所辖专业领域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同时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自愿制订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

       生物多样性监测监管能力显著提升
       一是开展生态系统调查评估。海南省先后组织实施海南省第三次国土调查、海南省生态状况调查评估、热带雨林生态系统调查与评估、海南省红树林资源调查、海草床生态系统试点调查等工作,基本摸清了海南省生态系统的类型、分布、质量状况以及受威胁因素。

       二是开展物种资源调查评估。自2012年起,海南省陆续开展第二次陆生野生动物资源和野生植物资源调查、海南省海洋生物多样性调查、海南省海草床水下调查、海南省近岸水域渔业资源调查、海南岛湿地资源现状试点调查、海南岛(本岛及近岸海域)生物多样性调查和评估等工作,形成全省陆域及近岸海域生物多样性调查基础资料库。

       三是开展包括传统医药等在内的知识普查。生物多样性保护有关的传统知识领域主要包括传统技艺、传统医药、传统经验知识、民俗和地理标志产品等内容。海南省已完成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共收集记录野生药用植物2642种,隶属229科1104属,发现药用植物新种1种、中国新记录种1种、海南新记录种11种。

       四是健全生态监测观测网络。2016年,海南省印发《海南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与改革方案》,通过优化整合生态环境监测点位,建设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平台,实现了各政府部门在生态、环境质量、污染源等方面的数据集成与共享。联合各级各类科研机构,形成了14个主要生态类型生态站与多个生态定位监测站相结合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涵盖了从海洋、海岸带到陆地,从湿地到热带雨林的多种生态系统类型。

       生物多样性执法监督体系逐步完善
       一是扎实推进环保督察问题整改。将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与海南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相结合,全面开展全岛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同时不断完善省级督察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建设,出台了《海南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实施办法》《海南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约谈办法(试行)》等35项督察配套工作规范。

       二是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执法检查。开展跨部门、跨区域联合执法行动,严厉打击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走私,对涉及野生动植物交易等违法活动采取“零容忍”态度,近十年破坏生态环境及森林资源相关刑事案件近6000件。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等系列执法行动,对破坏生态系统的行为进行严肃查处。

       生物多样性保护全民参与局面逐步形成
       海南省不断改进创新宣传教育方式,持续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和科普教育活动。利用各类主题日,组织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和普法活动。积极落实《“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行动计划(2021—2025年)》《关于推动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建立各方合作机制,引导有关部门、高等院校、企业和民间环保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一阶段会议上,海南长臂猿全方位保育项目、五源河下游蜂虎保护小区项目、儋州市老市村盐田恢复及湿地生态修复工程项目成功入选“生物多样性100+全球典型案例”名单。

       生物多样性保护国际合作稳步推进
       一是构建国际交流合作网络。海南省与国内外相关机构建立合作机制,定期组织交流活动,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经验,持续深入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国际合作。尖峰岭生态站与北美热带森林生态学研究团队建立了紧密联系,邀请热带森林生态学知名学者近20人次来站参加合作研究;与英国利兹大学EGC团队开展国际合作,加入国际热带森林生态学研究监测网络。

       二是推动长臂猿保护国际交流。海南省依托海南国家公园研究院,积极搭建国际科研合作平台,深入联合世界各国的科研力量,全面推进长臂猿保护的国际联合攻关。2020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与海南主导发起的《全球长臂猿保护网络倡议》,以及2021年在法国马赛召开的第七届世界自然保护大会上发布的《海南长臂猿保护案例》,都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2022年热带雨林保护国际研讨会上,全球长臂猿联盟正式成立。

       三是推进全球环境基金项目研究。2020年,海南省启动首个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全球环境基金项目,即“海南农业生物多样性参与原生境保护和可持续利用项目”。该项目有助于海南农业生物多样性原生境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政策、战略和法规框架的完善;建立农业生物多样性原生境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激励机制;推动农业生物多样性原生境保护的主流化;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及公众意识水平。

海南生物多样性保护十年成效

       国土空间生态系统保护格局基本形成
       一是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初步建成。海南省不断推进自然保护地建设,2019年启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将5个国家级和4个省级自然保护区、4个国家级和6个省级森林公园、1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进行整合后划入国家公园范围,实行统一管理、整体保护和系统修复。初步建立起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其中,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面积4269平方公里,占海南岛陆域面积的12.06%,其他保护区约占陆域面积的4.2%,重要生态系统以及336个国家重点保护物种得到有效保护,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旗舰物种海南长臂猿野外种群数量从40年前的仅存两群不足10只增长到五群36只。

       二是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海南省在全国省域“多规合一”改革工作中率先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将海南省本岛及近岸海域近1/3的国土面积划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进行严格保护,形成“一心一带多廊”的生态安全格局。中南部山区生态核心区主导生物多样性维护、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海岸带主导海岸防护;南渡江、昌化江、万泉河等主要河流及沿线重要林地主导水源涵养。

       三是确立海南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海南省统筹考虑陆海协同保护,充分考虑重要生物地理单元和生态系统类型的完整性,从空间布局上划定了4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确定了八大优先领域、16项优先行动和29个优先项目,保护了中部天然林生态系统、北部火山岩地区植被生态系统、沿海热带常绿季雨林生态系统、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近岸海域及南海珊瑚礁生态系统与海草床生态系统、各类重要珍稀濒危物种及重要遗传资源。

       重要物种资源保护利用体系逐步完善
       一是重要生物遗传资源保护能力得到加强。海南省完成各类农作物种质资源鉴定评价和繁种编目577份,公布地方畜禽遗传种质资源品种16个,建成国家热带作物中期库、南药基因资源库等国家级作物种质资源保存设施,五指山猪、海南猪、文昌鸡3个国家级保种场,畜禽遗传资源基因库和数据库、农业微生物菌种库和大型真菌种质资源库以及17个省级林木种质资源库。

       二是生物遗传资源持续利用水平得到提升。海南省高度重视生物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推动构建海南特色资源利用品牌。利用海南野生稻物种资源培育出的超级杂交水稻,有效缓解了全人类粮食安全问题;利用海南药用植物资源开发的裸花紫珠片、保妇康栓及枫蓼肠胃康颗粒等成功进入国家常用中药名录。

       三是濒危物种拯救取得突破。海南省积极建设珍稀濒危物种和重要遗传资源繁育基地,推进海南坡鹿、坡垒、野生稻、野生兰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和极小种群物种的迁地保护和种群恢复。目前坡垒种群已由2000年的900余株增长到目前的近3.2万株,坡垒种群得到有效恢复;海南坡鹿种群数量也呈现出快速增长趋势。

       生物安全风险防控与管理成效显著
       一是筑牢动植物疫病防控屏障。海南省建立了生态安全工作协调机制,成立了自由贸易港生态环境安全风险防控专项工作组,开展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能力建设。2021年,海南省进行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全省各市县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小反刍兽疫三种重大动物疫病群体免疫密度均达90%以上,未发现疑似非洲猪瘟疫情。农业生产救灾项目、PFOS项目、红火蚁专项防控项目等取得显著成效,植物检疫性病虫害防控面积年均约106万亩。

       二是织密外来生物入侵防范网络。海南省深入开展全省外来物种普查和专项调查工作,形成《薇甘菊、水花生、水葫芦、福寿螺外来物种入侵调查与监测报告》;构建外来物种监测网络,建立草地贪夜蛾、红火蚁等外来有害生物常年调查点106个。2021年,椰心叶甲、椰子织蛾、薇甘菊等外来物种防治面积达8.46万亩。

       生态环境质量全国领先
       一是生态系统稳定性显著提升。通过实施生态保护修复系列工程,海南森林覆盖率十年间由61.5%增至62.1%,全国排名第三。天然林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实现“双增长”,分别增加12706公顷和14275694立方米。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积连续两个监测期实现“双缩减”。十年间,海南省自然岸线累积增加121公里,湿地增加322.41平方公里。

       二是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近年来,海南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近岸海域优良水质(Ⅰ、Ⅱ类)比例分别在97.5%、90%、98.8%以上。生态质量常年为优,中南部山区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极重要区比例显著提升。

       绿色转型可持续发展之路蹄疾步稳
       一是推进城乡建设绿色发展进程。海南省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绿色发展理念向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转变。2022年装配式建筑面积在全省新建建筑面积中占比超过60%;清洁能源装机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8%;清洁能源汽车保有量大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22年11月,五指山市入选第六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成为海南省首个入选城市。

       二是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发展热带雨林生态旅游与林下经济,统筹实施流域补偿和环境治理,培育生态产品知名品牌,推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昌江黎族自治县王下乡、白沙黎族自治县、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成功申报中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成为海南省可借鉴、可推广、可复制的乡村振兴样板。

       三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助力乡村振兴。海南省积极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打造一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海南模式”。白沙县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建设过程中率先启动生态搬迁工程,建立村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置换的创新模式,打造出以橡胶为主、就业为辅、多产业共同支撑的生态移民搬迁增收体系;昌江县王下乡将生态保护与居民增收相结合,创出将生态农业、绿色产业和生态旅游相结合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

结束语

       立足海南,展望世界,海南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以全面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为目标,统筹谋划生物多样性保护新蓝图,围绕生物多样性保护打造生态文明试验区标志工程,逐步推行生物多样性保护主流化,争做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优等生”,建设生物多样性履约“海南样板”,向世界展示中国国家公园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丰硕成果。
(责任编辑:wxc)
  •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中华环境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中华环境腾讯微博
  • 公众微信账号

    公众微信账号公众微信账号
分享到: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

最新推荐

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的浙江实践

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的浙江实践

1992年诞生的《生物多样性公约》提出了三大目标:保护生物多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