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秉承 服务产业、服务行业、服务企业,坚持正能量宣传,杜绝一切非法网络公关行为!
自然生态
所有栏目
您的位置:主页 > 自然生态 > 生态示范 >

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如何双赢? 看“两山”理念在江苏宜兴的生动实践

时间:2023-07-28 16:08来源: 中国环境APP作者:李莉 张燕

字号:TT
       青龙山宕口由 “残山剩水” 蜕变为城市 “新客厅”,2000 亩 “水下森林”现身东西两氿,全国首座城市污水资源概念厂亮相宜兴环科园……近年来,江苏省宜兴市坚持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始终把打造践行“两山”理念生态之城作为城市发展与治理的重要课题,利用区域生态、经济与文化等资源,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保护和修复,着力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根本改善、生态文化旅游业全面崛起,走出了一条生态环境“高颜值”和经济发展“高素质”齐头并进的绿色发展道路。

       数据显示,2016年—2022年,宜兴国民生产总值由 1379.4 亿元增至2236.72 亿元,国省考断面优Ⅲ比例由45%提升到90.3%;PM2.5年均浓度由45微克/立方米降至28.57微克/立方米。

精准施策擦亮环境底色,让人居环境更加美丽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全国美丽乡村重点县建设试点、江苏省生态保护引领区……生态建设非一日之功、一人之力,支撑起这一份份沉甸甸荣誉的,是宜兴全市上下勇攀生态文明新高地的不懈努力。

       位于宜兴丁蜀镇的青龙山生态公园,游客踏着夏日的节拍络绎而来。曾经的青龙山因多年的矿石开发,一度成为乱石丛生的危险地带。

       采矿遗址是青龙山的历史,而植物丛生、幽深水潭、奇石怪岩,则是青龙山的天赋,宜兴因地制宜利用青龙山原有的采矿宕口资源,建设丁蜀青龙山生态公园项目。2019年10月,总投资约1.38亿元,占地面积约52.6万平方米的青龙山公园开园,2000多平方米黄土裸露的巨大石坑经过生态修复,变成了梯田式花海,“残山剩水”被雕琢成独特动人的城市客厅,成了网红打卡地。

       一手强生态优势,一手创宜居环境。青龙山公园不仅是江南山水与休闲健身的结合,更是宜兴生态觉醒的一个缩影。

       眼下,宜兴太湖岸线正上演着一场颜值焕新计划。

       盛夏时节,走进宜兴新街街道潼渚村,只见清凌凌的桥西河从农房与农田之间穿过,河中水草摇曳,岸边绿意盎然。而在过去,这条河却是村民避之不及的臭水河。2021年,潼渚村启动桥西河综合整治工程,通过“控源截污+生态修复+环境管家”等治理模式,直线提升河岸“颜值”与水土保持能力,桥西河水质大幅改善。

       无锡市宜兴生态环境局局长唐凯表示,宜兴秉承绿色文明发展,推进生态保护,这场颜值焕新以自然风光为本底,与水环境整治、现代农业发展等相结合,不仅有环太湖大堤剩余工程宜兴段的实施所展现出的外部“轮廓”美,更有湖滨湿地自然生长的灵动美、入湖河流沿岸焕新的清新风,改变了以往宜兴太湖沿线的陈旧面貌。

绿色激活产业动能,高质量发展做大“金山银山”

       宜兴地处太湖上游,江苏15条主要入太湖河道中,宜兴有9条,其“治太”任务之艰巨可想而知。2022年底,位于宜兴太湖一级保护区内的最后两家化工企业正式关停,这意味着宜兴太湖一级保护区已实现“无化区”。

       记者了解到,宜兴曾是江苏化工企业数量最多的县市。2007年以来,宜兴共关停化工企业1000多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由2019年的490.9亿元增长到2022年1692亿元。

       铁腕“去化”的同时,生机勃勃的绿色产业悄然崛起。

       2022年10月,总投资50亿元的太湖凤凰山康养谷项目拿到了施工许可证,在宜兴丁蜀镇上坝村开始启动建设。大项目的开建,让昔日闭塞落后小山村的发展格局由此打开——将生态变现打造康养产业链,“一子落而满盘活”。

       “上世纪90年代,为支持村级经济发展,上坝村建起了近30家琉璃瓦企业。”村委会负责人告诉记者,靠着琉璃瓦企业,上坝摘掉了穷帽子。而2007年太湖水危机发生后,村里的琉璃瓦企业全部关停,上坝经济也受到了重创。多年来,村民们守着这片青山绿水,通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出了乌峰岭郊野公园、龙鳞坝等打卡点,同时引导村民创办特色农家乐及民宿,吸引了不少游客。

       开门见绿水青山,推窗闻鸟语花香;品农家乐特色美食,与乡间人文风情亲密接触……近年来,宜兴立足“三山两水五分田”,围绕城乡融合发展,不断补齐乡村基础设施短板,构建山水城融合格局,人居环境日益优化,生态、宜居、美丽成为陶都的代名词。

       数据显示,2021年以来,宜兴关停取缔散乱污企业2195家,升级改造1058家;2022年至今淘汰44家黑色金属铸造企业、14家印染企业。

       眼下,宜兴正以做实生态保护、做美人居环境、做大美丽经济为重要抓手,从“小低散”向“大项目”转型,用生态“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朝着乡村处处生机勃勃、建设宜居宜游幸福之城迈进。

打造制度创新先行区,“两山”转化通道逐步成形

       三山两水五分田,三氿穿城似珍珠,48公里太湖岸线风光旖旎,20万亩竹海郁郁葱葱,7.5万亩茶洲连绵不绝。如今,宜兴正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双向转化通道,加快创成全国“两山”实践创新基地。

       走进宜兴环科园,一座极具设计感的“三叶草”造型建筑映入眼帘,很难让人相信,这里竟然是一座污水处理厂——宜兴城市污水资源概念厂。

       “概念厂通过集成减污降碳先进技术,将污水处理厂从污染物削减基本功能扩展至城市能源工厂、水源工厂、肥料工厂等多种应用场景,实现水质永续、资源循环、能量自给、环境友好的追求目标。”概念厂负责人张翼飞表示。

       面对一流的生态环境,逐“绿”而行,显然是宜兴的必由之路。

       1.09亿元/平方公里,这是最新公布的2021年宜兴单位面积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为摸清生态本底,宜兴持续开展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从物质供给服务、生态系统调节服务和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三个方面对全市生态产品价值予以量化。

       数据显示,宜兴2020年GEP为1855.18亿元,2021年为2185.97亿元,同比增长17.8%,特别是GEP均与当年GDP相当,较好地诠释了“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宜兴实践。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具有较好生态本底的宜兴如何实现生态产品价值?日前,《宜兴市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省级试点工作方案》正式发布,为进一步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在低山丘陵地区形成省内可复制、可推广的宜兴实践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路径。

       围绕打造践行“两山”理念生态之城这一目标要求,宜兴进一步健全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尤其是在改革创新上敢为人先、勇做表率。实施体现生态引领的差别化考核体系、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一系列制度创新持续深化和落地,宜兴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不断完善,治理能力不断增强,为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提供了制度保障。
(责任编辑:wxc)
  •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中华环境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中华环境腾讯微博
  • 公众微信账号

    公众微信账号公众微信账号
分享到: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