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秉承 服务产业、服务行业、服务企业,坚持正能量宣传,杜绝一切非法网络公关行为!
自然生态
所有栏目
您的位置:主页 > 自然生态 > 优美乡镇 >

窑洞里能养牛?崇信盘活资源留住乡愁|春遇平凉

时间:2024-04-22 10:07来源: 中国环境APP作者:中环报记者宋杨

字号:TT
       沿着平坦干净的村道进入崇信县黄寨镇甘庄村,一排排修葺一新的窑洞院落里,几十只体型健硕、毛色鲜亮的红牛正晒着太阳悠然信步。
 
       在锦屏镇关河村,一棵树身硕大、有着3200年树龄的大槐树巍然屹立。每年夏季,枝繁叶茂,冠盖如云,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汭河边,龙泉寺,一大早便已有不少市民,他们漫步于人行步道,尽享闲暇时光。
 
       虽然还未进入草木繁茂、水欢鱼跃的季节,但此时的崇信县,花开鸟鸣、青山环绕、林城交融,令人有种身处江南的错觉。


       “我们重点追求的是品质,不单纯是数量”
 
      小而精,用来形容崇信县最为恰当。全县总面积850平方公里,总人口10万人。虽然在平凉7个县(市、区)中面积最小,但却拥有众多生态品牌和优势产业,其中,“平凉红牛”作为富民强市的主导产业,不仅带动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还远销海外,影响力不断扩大。而“平凉红牛”的主要产地,便是崇信。
 
       在黄寨镇甘庄村,记者第一次见到养在窑洞里的牛。
 
       “随着新农村建设,原本住在窑洞里的村民都搬到了塬上,住进了新房,这里的窑洞就废弃了。之后陆续有村民自发地在这些废弃的窑洞里养牛,规模小、成本高、品质不一。为了盘活资源,发挥规模效应,后期政府引导,形成了窑洞养牛产业。”黄寨镇甘庄村党支部书记侯卓向记者介绍。
 
       高军兴是甘庄村窑洞养牛示范带内的养殖大户,他利用自家的几孔废旧窑洞养了十几头牛。“窑洞养牛,冬暖夏凉,背风向阳,改牛舍成本低,牛养在这里,既节约了土地,又盘活了资源,还留住了乡愁记忆。”高军兴介绍,牛的饲料就是自家种植的玉米及其秸秆,牛粪又会作为肥料用于种植,真正实现了循环利用。“算下来一头牛一年平均能挣3000多元。”
 
       据黄寨镇人大主席路文娟介绍,全镇已累计改造废旧窑洞495孔、养殖红牛1.25万头,并配套修建了饲草基地、牛肉分割车间、熟食加工厂等,推动实现生态养牛标准化、现代化、集约化。“产业链上的每个环节,都需要劳动力,也就同步解决了农民的就业问题。”
 
       目前,崇信县的生态养牛产业蓬勃发展,已形成“饲草转化、肉牛养殖、牛肉加工、牛粪堆肥、绿肥育果、还田增收”六位一体的循环产业链,走上了一条立足资源、种养结合、绿色高效的发展新路。
 
       “我们重点追求的是品质,不单纯是数量。平凉红牛的销售价格是比较高的,但我们一直将养殖规模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避免污染排放超过自然处理能力。”平凉市生态环境局崇信分局副局长袁建新说。
 
       平凉红牛,成为崇信县挖掘绿水青山价值,推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一个缩影。
 
       绿水青山就是发展优势
 
       绿色,是崇信奋进的底色,也是崇信发展的潜力所在。
 
       继2020年被命名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后,去年底,崇信县又被命名为第七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成为继陇南市两当县后,甘肃省第二个获得两项殊荣的县。
 
       “双创”县来之不易,保护好绿水青山、优美生态,成为全县的共识。
 
       “我们在招商引资的时候,坚决不要污染企业。有家造纸企业要来我们这里投资建厂,规模很大。我们前期深入调研,得知纸浆是从德国进口的,到我们这里属于半成品了,不会造成污染,才决定引进。”平凉市生态环境局崇信分局局长黄立荣说道。
 
        数据显示,“十三五”以来,崇信县为当地生态环保工作投入28.1亿元,先后实施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生态保护修复等工程42项,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连续4年达到91%以上,地表水水质连续5年稳定达到Ⅲ类标准。
 
        保护好生态环境,崇信便“借绿生金”增效益。聚焦“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双向转化,结合县域生态本底、产业基础等实际,不断在盘活生态资源资产上改革创新,在量化生态产品价值上先试先行,制定绿色产业发展规划,以“生态+”理念引领绿色产业发展,生态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5.7%。
 
       依托“山水龙泉·养生崇信”文旅品牌,生态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日益提升。袁建新介绍,崇信县生态旅游从业人员已达到300余人,截至2023年8月底,全县累计接待游客413.7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6.1亿元。
 
       “借助生态产业,还提升了留守老人的生活质量。无论是窑洞养牛、林下养蜂,还是在村口开个小餐馆或是小卖部,都不需要耗费特别大的力气。生意虽小,老人却很有成就感。”袁建新说道。
 
       “两山”转化的崇信实践,塑造了陇东黄土高原生态文明建设的样板。绿水青山间,生态价值持续释放,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崇信奋勇直前。

(责任编辑:wxc)
  •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中华环境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中华环境腾讯微博
  • 公众微信账号

    公众微信账号公众微信账号
分享到: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

文章排行榜

  • 24小时点击
  • 每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