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秉承 服务产业、服务行业、服务企业,坚持正能量宣传,杜绝一切非法网络公关行为!
公众参与
所有栏目
您的位置:主页 > 公众参与 > 先锋人物 >

神木让大漠换绿装

时间:2022-08-11 14:24来源: 中国环境作者:邓佳

字号:TT
       “三十里明沙二十里水”,陕北民歌中的这句歌词曾是毛乌素沙漠的真实写照。陕西省榆林市地处毛乌素沙漠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黄河“几字湾”核心区,曾是饱受风沙与水土侵蚀危害的重灾区。

       如今,走进榆林神木毛乌素治沙造林基地,放眼望去已是连绵葱郁。“20年前这里还是大片黄沙,盛夏时节也看不到一点绿色。”神木市生态保护建设协会会长张应龙告诉记者。



2021年,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作为搭载物品,神木市生态保护建设协会提供了20克长柄扁桃种子进入太空。

       张应龙2003年承包了位于神木市锦界镇圪丑沟荒沙42.8万亩,协会合作引进土壤环境、水文、微生物、植物、动物昆虫专家学者,创新了混交造林模式、生态经济林模式、林下养殖模式、林业秸秆与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模式、林下食用菌天然生产模式等,为沙地治理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与实践支撑。建成了“中科院西安分院毛乌素生态试验站”“国家林草局长柄扁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公众科学素质与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发展研究中心”“陕西省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等,主持承担了科技部、国家标准委、陕西省科技厅等项目27个;主持起草国家及地方标准5项、出版专著3部、国家专利23项、省级科研成果鉴定3项;“三十里明沙二十里水”,陕北民歌中的这句歌词曾是毛乌素沙漠的真实写照。陕西省榆林市地处毛乌素沙漠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黄河“几字湾”核心区,曾是饱受风沙与水土侵蚀危害的重灾区。

       如今,走进榆林神木毛乌素治沙造林基地,放眼望去已是连绵葱郁。“20年前这里还是大片黄沙,盛夏时节也看不到一点绿色。”神木市生态保护建设协会会长张应龙告诉记者。

       张应龙2003年承包了位于神木市锦界镇圪丑沟荒沙42.8万亩,协会合作引进土壤环境、水文、微生物、植物、动物昆虫专家学者,创新了混交造林模式、生态经济林模式、林下养殖模式、林业秸秆与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模式、林下食用菌天然生产模式等,为沙地治理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与实践支撑。建成了“中科院西安分院毛乌素生态试验站”“国家林草局长柄扁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公众科学素质与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发展研究中心”“陕西省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等,主持承担了科技部、国家标准委、陕西省科技厅等项目27个;主持起草国家及地方标准5项、出版专著3部、国家专利23项、省级科研成果鉴定3项。



神木毛乌素治沙造林基地微生物发酵实验室。日前,《三北防护林毛乌素沙地土壤及植被恢复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落地神木毛乌素治沙造林基地。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在基地开展毛乌素沙地土壤水分——植被互馈关系研究。

       经过近20年的治沙造林,完成人工林40万亩,管护面积达50万亩,植被覆盖度由原来3%提高到现在的65%。

       张应龙帮助当地村民成立了合作社,引进树莓、花楸、酿酒葡萄以及林下鸸鹋、绵羊生态养殖和食用菌种植产业等,组织农民开展以造林务工、林业育苗、林果采摘、林下经济为产业的经营活动。帮助农民整理土地3000多亩发展规模农业,开放长柄扁桃经济林,免费交给合作社管理经营,把林业治沙成果与当地农民分享,解决了村民经济发展滞后的问题。累计在基地周边推广种植长柄扁桃10万亩、林木苗圃2000多亩、草粮轮作技术示范4000亩,累计帮助周边村民增收达8000多万元,使区域农民生产方式和收入结构根本改变,驶入良性生态循环发展轨道。



在神木市锦界镇圪丑沟村,张应龙(左)在森林防火瞭望台上观察。


       如今,治理区已经建成了集毛乌素沙地植物基因库、引种驯化、治沙研究、科普教育、沙地绿洲森林体验和对外合作与交流基地为一体的毛乌素沙地生态示范园。

       协会会长张应龙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中国生态文明奖先进个人”“全国绿化奖章”“陕西最美生态卫士”等荣誉称号。

       过往的20年是他不断学习的20年,和大自然学习,和沙漠学习,和科学家们学习。“不是我改变了沙漠,是沙漠改变了我,这片地方,如果你热爱它,它就是世外桃源。如果不热爱,它就是地狱,我曾经40多天在这里没和外人说过话,那种孤独无法描述。”张应龙感慨道。
(责任编辑:wxc)
  •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中华环境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中华环境腾讯微博
  • 公众微信账号

    公众微信账号公众微信账号
分享到: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