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秉承 服务产业、服务行业、服务企业,坚持正能量宣传,杜绝一切非法网络公关行为!
期刊杂志
所有栏目

大气十条中期:挑战依旧,进展显著

时间:2016-11-25 16:51来源: 未知作者:解洪兴

字号:TT
    近年来,我国空气污染形势 严峻。 2013年国务院正式发布了 《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 “气十条”),确定了到2017年全国 各城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目标 和重点,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 大气污染防治。
    笔者参考清洁空气创新中 心编制的《中国空气质量管理评 估报告(2016)》(以下简称《报 告》)并结合时下关注热点,对 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现状、问题及 未来治理重点进行梳理。2015年 是“气十条”出台后的第二个关 键年,也是“十二五”收官之年, 这一年的空气质量是“气十条” 中期考核的基础,本文在2015年 研究数据的基础上进行分析。

颗粒物污染仍较突出,珠三角 地区提前达标
    自2013年以来,全国PM2.5污 染总体改善
    2015年,颗粒物仍是我国空 气污染的主要因素,全国31个省 (市)中, PM2.5年均浓度超标的省 (市)超70%,PM10的超标省(市) 超60%,颗粒物仍然是最严峻的 空气污染物。参考《2013—2015 年全国近地面PM2.5浓度卫星反演 图》可见,2013年以来,全国大 部分地区PM2.5污染 程度总体呈显 著下降趋势,仅内蒙古、吉林、 辽宁三省交界处的区域污染呈轻 微的逐年上升趋势。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全国范 围内污染仍最为严重
    2015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 PM2.5年均浓度下降趋势明显,但 污染依然严重,2015年仅张家口 达标,但同属河北省的保定却超 标2倍以上。我国省辖面积较大, 省内各市的空气质量可能存在较 大差异,在进行空气质量管理时, 应充分认识到这种差异性。
    长三角地区:较整体达标仍 存在差距
    根据2015年《中国环境状况 公报》,并通过抓取实时监测数据 计算,长三角地区PM2.5的污染程 度总体逐年下降。与京津冀地区 相比,长三角地区PM2.5的污染程 度相对较低,2015年没有PM2.5超 标一倍以上(即PM2.5年均浓度在 70毫克/立方米以上)的城市,但 达标城市只有舟山。
    珠三角地区:实现PM2.5达标 且深圳提出更高要求
    根据2013—2015年珠三角地 区各地级以上城市PM2.5年均浓度 变化统计,珠三角地区PM2.5污染 明显改善,2015年惠州、深圳、 珠海、中山、江门5个城市达标, 其中深圳在2014年、2015年连续两 年实现达标后,提出在2020年之 前达到世卫组织第二阶段的PM2.5 标准的目标(即PM2.5年均浓度小 于25毫克/立方米)。但东莞、肇 庆、广州、佛山污染仍相对较重。
    大部分PM2.5重点控制区域已 提前完成目标
    在PM2.5污染控制重点区域,对除内蒙古之外的其他10个省 (市)/地区的2013—2015年的PM2.5 年均浓度以及2017年下降目标进 行对比分析后发现, PM2.5重点控 制区域中北京、天津、河北、山 西、山东、上海、江苏、浙江、 珠三角和重庆10个省(市)/地区 2015年PM2.5年均浓度相比2014年 的平均降幅为11.35%。珠三角和 河北降幅最大,北京降幅最小, 上海不降反升。
    2015年天津、河北、山西、 山东、江苏、浙江、珠三角、重 庆均提前达到了2017年PM2.5年均 浓度下降目标,但北京、上海距 离目标还有一定差距,北京差距 最大。

北部地区PM10污染状况不容 乐观
    全国北部地区PM10污染较严 重,南部较轻。2015年海南、云 南、福建、广东、贵州、广西、 黑龙江、江西、上海、浙江、西 藏等11个省(市)达标,除黑龙 江之外,其他均在南方。北方大 部分地区PM10不达标的情况仍较 普遍,相比2014年,河北省2015 年PM10年均浓度降幅最大, 达 17.6%,河南、内蒙古、吉林、宁 夏、陕西5省(市)不降反升。
    七省(市)PM10年均浓度相比 2013年不降反升
    根据环保部与全国各省(市) 签署的《大气污染防治目标责任 书》,30个省(市)中有20个省 (市)以PM10年均浓度下降为目 标。这20个省(市)的PM10年均 浓度变化及2017年下降目标的对 比分析结果显示,河南、宁夏、 陕西、吉林、辽宁、湖北、甘肃 7个省(市) 2015年PM10年均浓度 相比2013年不降反升,尤其以河 南和宁夏的上升幅度最大,均超 过20%。

    治理颗粒物的同时,臭氧问题 逐步显现
    2016年4月,环保部部长陈 吉宁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国务 院关于2015年度环境状况和环境 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的报告》时指 出,颗粒物为主要污染因子的同 时,臭氧污染问题日益增多。臭 氧为首要污染物的占总超标天数 的16.9%。
    比较全国74个新标准第一阶 段监测实施城市的年与年之间的情 况,可以看到臭氧浓度正呈现出逐 年上升的趋势,而达标城市比例呈 现逐年下降趋势。
    以北京市为例,对比2013— 2015年这三年的的环境状况公报 数据可见,北京市臭氧污染呈逐 年上升趋势,而且臭氧超标集中 时间也在逐年拉长,2013年为5— 9月,2014年为4—9月,2015年则 为4—10月。

多举措并进,实现未来空气质 量持续改善
    未来,我国空气污染治理压 力仍不可小觑,实现空气质量持 续改善,须多措并举。
    散煤治理刻不容缓
    2014年,我国煤炭产量达 38.7亿吨,约占全球一半,但集 中利用率却不足50%,远低于欧 美日等发达国家的90%以上。根 据测算,1吨散煤燃烧排放的污染 物总量是1吨工业燃煤(采取环保 措施)排放量的数倍之多。据不 完全统计,京津冀区域目前每年 燃煤散烧量超过3600万吨,占京 津冀煤炭用量的1/10,但对污染 物排放量的贡献却达近一半;燃 煤散烧排放还是造成冬季重污染 天气的重要原因之一,部分北方 城市在有些时段,散煤甚至超过 机动车、工业等排放源成为首要 污染源 。
    2016年6月27日,北京大学环 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朱彤等人 在美国学术期刊《国家科学院学 报》上发表论文称,在北京地区, 散煤使用能源量仅占总能源用量 约18%,却制造了 50%的黑碳粒 子排放与69%的有机碳粒子排放。 该研究指出,如果全部控制北京 市的散煤污染排放,将使北京市 冬季(PM2.5)浓度下降20%多。 而如果同时控制京津冀地区的散 煤污染排放,冬季北京的PM2.5可 以降低40%,京津冀地区则平均 下降36%。
    随着对散煤污染关注的加强, 京津冀地区的散煤治理已经取得 了一定成效,但治理压力依然巨 大。由于散煤问题涉及老百姓冬 季取暖的民生问题,解决起来不 仅要关注立竿见影的效果,还应 当同时关注措施的可持续性。部 分省市在治理散煤问题时,出现 了依赖补贴,对某种技术措施进 行统一推广,一刀切的模式,这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笔者建议未来在散煤治理问 题上,应当结合各地的资源禀赋, 因地制宜地选择散煤替代的技术 路线,引入专业的能源管理机构 进行方案的设计、落地以及后期 的运营维护,通过模式创新降低 老百姓使用替代能源的成本,最 大化地利用可再生能源以及清洁 能源。
    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须协 同控制
    目前我国推行大气污染治理 的政策和措施,可能是我国应对 气候变化,落实巴黎协定效果最 为卓著的自主行动。由于空气污 染物与温室气体的产生具有很大 的同源性,如煤炭、石油和天然 气等化石燃料的燃烧使用过程中 会排放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 化物等空气污染物,也同时会排 放二氧化碳、黑碳等气候污染物。 因此,空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减 排采取的措施常常具有一致性, 将空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进行协 同控制,是应对大气污染防治压 力和气候变化挑战的有效途径。
    因为需要改善空气质量,北 京、天津、河北、山东等9个省市 在其大气行动计划中首次提出设 置煤炭消费总量的措施。经测算, 9个省市提出的2017年控煤目标如 果实现,会带来超过6亿吨二氧化 碳的协同减排效果。
    另一方面,由于大气排放标 准提高、排污费升高、违法成本 提高,尤其在水泥、钢铁、火电、 化工等污染强度高的行业,将有 一些重污染企业因没有办法满足 相关要求被关停,或成本过高无 法维持而选择自主放弃,从而实 现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的清洁化 发展,这也将带来大幅的协同减 碳效果。
    此外,我们控制的大气污染 物,其中很多都具有全球增温效 应。《报告》对部分大气污染治理 措施所产生的协同减排温室气体 的效果进行了系统的测算:减少 1.1亿吨煤炭消费量相当于减排3 亿吨二氧化碳当量。2010年全国 人为源排放的VOCs约为2230万 吨,相当于2.5亿吨二氧化碳当量。 2014年全国农业氮肥使用排放的 一氧化二氮约相当于1.5亿吨二氧 化碳当量。2013年全国柴油车排 放的黑碳约相当于2.8亿吨二氧化 碳当量。全国秸秆焚烧每年排放 的二氧化碳和黑碳约相当于3.7亿 吨二氧化碳当量。
    我国面临着空气质量改善与 应对气候变化的双重挑战,在未 来空气质量改善工作中,我们应 当更加关注能够实现双重减排的 协同效益。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 开展系统的协同效益分析,优先 应用和推广具有较强协同效益的 政策和措施,并且针对协同效益 开展系统的措施控制效果评估工 作。
    构建“达标规划”管理模式
    国内外相关经验表明空气污 染防治不是一个在短期内就可以 解决的简单问题,它与经济发展、 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发展 等要素均密不可分。空气质量的 持续改善,更有赖于一个相对完 备的空气质量管理体系。
    据悉,环保部正在研究制定 城市空气质量达标规划的相关管 理办法,并有望在今年年内正式 发布,以落实新《大气法》所要 求的不达标城市制定规划限期达 标的要求。而这样一个空气质量 达标规划管理的模式,其实已经 是在欧美成功验证的一套空气质 量管理机制,在美国和英国均获 得巨大实效。各省(市)能否因 地制宜,开展科学研究,在这个 空气质量管理模式改革的时机中, 通过推进达标规划,建立系统的 空气质量管理体系,并调整能源 结构与产业结构,将会成为治霾 工作中的要点。
    (作者系清洁空气创新中心、 中国清洁空气联盟秘书处主任) 
(责任编辑:admin)
  •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中华环境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中华环境腾讯微博
  • 公众微信账号

    公众微信账号公众微信账号
分享到: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

文章排行榜

  • 24小时点击
  • 每月排行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