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秉承 服务产业、服务行业、服务企业,坚持正能量宣传,杜绝一切非法网络公关行为!
期刊杂志
所有栏目

垃圾不落地,北京辛庄变“新”庄

时间:2017-08-18 09:43来源: 未知作者:匡春凤

字号:TT
    北京昌平区兴寿镇辛庄村,坐落在北京城中轴线以北50 公里左右,紧邻京密引水渠。村里有500 多户村民,近400 户是本地人,主要搞草莓种植,其余的100 多户一大部分是村里的一所私立学校的陪读家长,剩下的是租住在此的艺术家群体。
    这样一个静谧优美的京郊村庄,为何在近一年的时间内成为很多人争相探访之地?原因是垃圾分类。

志愿者和村两委一拍即合
    近日,记者探访辛庄,整洁的街道上看不到一点儿垃圾,几乎户户门口种着绿植和花草。
    然而,一年多以前,村里可不是这样。据村里一位开小超市的村民介绍,以前村里有二三十个垃圾堆, 各家垃圾就扔到街上。一到夏天,垃圾堆臭味弥漫, 蚊蝇乱飞。
    改变就发生在2016 年4 月的一天。
    那天,租住在村里的两位志愿者找到村委会主任李志水,希望和村里合作搞垃圾分类,具体说来就是“净塑和垃圾不落地工程”。净塑,就是村里包括超市、菜市场、饭馆在内的各种商户不再提供塑料袋, 从源头减量;垃圾不落地,就是对垃圾进行分类,解决好分类和回收问题。另外,把厨余垃圾变成有机肥料或酵素,用于草莓种植。
    村委会主任李志水一直为村里的垃圾问题头疼, 他最初担心志愿者是一时兴起,不能长期坚持下来, 经过几次接触才发现,原来志愿者不止两位,一共是七位(被称为“七仙女”),她们都是租住在村里的南山学校学生家长,希望以一己之力改善村里的环境, 还成立了辛庄环保小组。
    感受到了“七仙女”的决心,辛庄村两委班子和环保小组的合作一拍即合。
    在随后的两个月时间内,志愿者们和村干部一起,向村民们展开了多种形式的宣传。除了入户讲解, 还连续为村民搞了32 场集中培训,平均两天一场。此外,还在村里悬挂宣传展板,村广播也每天播放分类知识。辛庄环保小组用最直观的数据告诉村民,垃圾不分类会对环境造成很多危害,比如,塑料难以降解,存留数百年甚至上千年,一颗废电池能污染8 吨水……后来,村里的老人孩子们对这些知识都耳熟能详,提到垃圾分类都能头头是道地说上几句。
    6 月初,李志水和其他村干部组织志愿者和村民一起清扫村庄,全村一共清理出172 车垃圾。几天后的6 月9 日是端午节,村里举办了颇具规模的垃圾分类工程启动仪式。
    分类回收第一天,由于担心村民们难改旧习,李志水一大早就盯守在垃圾存放点。到了回收垃圾时间, 伴随着村歌《辛庄人》的音乐,李志水和村干部们分片区,跟着垃圾车挨家挨户收运垃圾。辛庄环保小组也发动志愿者跟车,沿路捡垃圾,手把手指导村民如何分类。
    “担心了一宿,没想到第一天回收,一个乱扔垃圾的也没有。”李志水说。

垃圾细分成42 类
    辛庄的垃圾到底怎么分的?按环保小组的设计, 选择了最简便易行的“两桶两箱分类法”,村里给每户家庭发了两个分类桶。一个桶放厨余垃圾,一个桶放其他生活垃圾,实现干湿分类。村民再自备两个箱子,电池、废灯泡等有毒有害废品放入一个箱子,废旧报纸、饮料瓶、牛奶盒、烟盒等其他可回收废品则放入另一个箱子。撤掉村里17 个垃圾存放点,村民定时集中扔垃圾,再集中到分拣站做更为细致的二次分拣,最后对接专业回收公司。与此同时,村里颁布行政命令,实施净塑工程,要求村里所有超市和菜市场不提供塑料袋,饭馆不得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
    垃圾分好了,怎么回收呢?辛庄村规定,上午7 点到8 点,下午5 点到6 点,村里保洁员统一回收垃圾。村子分成四个片区,四辆电动垃圾车一起出发, 车上载着四个垃圾桶,桶对桶箱对箱地回收,回收的垃圾统一运到位于村东南头的垃圾分拣站。
    分拣站占地数百平方米,西侧北头是已分装好等待回收公司运走的垃圾,南头放着十余个巨大的酵素发酵桶,再往南是厨余垃圾堆肥场。最引人注目的是东侧的几十个垃圾桶,这些桶整齐排列,分门别类地标着:杂志、纸杯、铝罐、铁罐……保洁员杨大姐告诉我们,村里的垃圾分类做得非常细,一共分成42 类。就拿塑料来说,就分成塑料管、透明塑料盒、不透明塑料盒、透明塑料膜、不透明塑料膜、气泡膜、快递袋等,玻璃制品分为透明的和不透明的,而医疗垃圾, 也要分为口服液药瓶和过期药品。
    为什么要分这么细?当然是为了更有效地回收利用。据了解,现在辛庄村已经对接了飞蚂蚁、泰瑞环保、香蕉皮等多家专业回收公司,定期上门回收旧衣服、废旧电器、杂志报纸等可回收物。废旧灯管等有毒有害垃圾也已经对接了市政有关回收部门。
    李志水表示,经过统计,辛庄村每天产生生活垃圾约1.2 吨。现在,80%~90% 的垃圾经过细分类实现资源化利用,无法利用运出村的仅有10%~20%。如今,辛庄村垃圾收集率98%,村民参与率95%。“虽然对村民一分钱奖励没有,但看到环境变好了,大家都支持拥护。”

厨余做酵素变废为宝
    说了半天,厨余垃圾去哪儿了?李志水介绍说, 辛庄环保小组帮村里请来了专业制作酵素的团队, 把果皮、菜叶等较为洁净的厨余垃圾制成环保酵素用于村民家居生活,把有油、腐败的厨余垃圾制成酵素,作为叶面肥用于草莓的施肥喷洒。而那些易腐烂分解的厨余垃圾直接与土壤混合用于堆肥。
    村里一个宽敞的废旧厂房就是制作环保酵素的“车间”,车间里整齐地摆放着一百多个白色的大圆桶,每个桶身都标有数字和字母。李志水说,这些大桶里就是正在发酵的厨余垃圾,数字代表该桶酵素的制作日期和型号。
    辛庄每天产生700 多千克的厨余垃圾,安排了专人负责厨余垃圾处理和酵素制作工作。2016 年,李志水在村里选了五个草莓大棚做实验,用由厨余垃圾转化成的酵素为草莓施肥,不再使用化肥。草莓成熟后,经专业机构检测,甜度有所提高,化肥残留为零, 靠着口感和口碑,草莓受到了游客的热捧,这几个大棚的产值平均增加近万元。
    李志水说,没想到垃圾分类分出了“宝”,村民有了收益,参与热情更高了。
    “辛庄模式”到底是什么
    如今,在辛庄环保小组的推动和辛庄村两委的支持下,辛庄村垃圾分类已经试行一年多了,村里不但环境有了改善,经济上也增加了收益,村民们都非常拥护和支持垃圾分类。“人心已经种下了。”李志水说,现在辛庄实现了垃圾不落地、污水不入土,将来还要做到田园无污染、产业有链条、治理有体系,最终要建设一个生态村。
    辛庄垃圾分类取得初步成效,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重视。今年3 月,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牛有成带调研组赴辛庄村调研农村地区垃圾分类情况。 通过调研,牛有成副主任总结了辛庄的三个“新”——一是理念上新了,推行循环理念、可持续理念,这与志愿者的亲身示范与宣传引导密不可分。二是生活方式新了,基本实现了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干湿分开,营造了卫生环保的生活环境。三是生产方式新了,通过酵素、堆肥等技术改进生产方式,推动了本地有机种植经济发展。特别是通过开展垃圾分类活动,深刻影响村民下一代树立环保意识和垃圾分类常识,意义重要而深远。牛有成希望,下一步要全周期地跟踪检验辛庄村开展垃圾分类的成效,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探索路径。
    因为垃圾分类,辛庄也渐渐在全国有了名气,从去年7 月至今,辛庄迎来了来自四川、河北等近20 个省市的取经者。今年端午节环保庙会那天,来自河北保定地区的三十多位村干部组团到辛庄参观。
    在与前来取经的村干部交流时,李志水讲了他认为比较重要的三件事。第一是村两委的引领和大力推动。有了志愿者支持这样一个有利条件,村两委更要以身示范起带头作用,“刚开始分类的那几个月,我们村干部天天跟车收垃圾,我自己瘦了十几斤。”李志水说。第二是加强宣传,激发村民自觉性。“老话说‘走熟道’,村民几十年的习惯很难改变。”李志水说,虽然村里一直在宣传为什么分类怎么分类,还是有村民嫌麻烦不愿分类,有一次他和环保小组的一位志愿者上门宣传,正好看到两桶混放的垃圾,志愿者二话没说走上前去,把垃圾倒在地上重新分类,垃圾沾一手一点没嫌弃。这一幕感动了那位村民,当场表示将按要求分类。第三,长期坚持,潜移默化。辛庄把垃圾分类写进了村民公约,“垃圾不分类,办别的事都不好办。”李志水说,时间长了,村民从观望中发现是来真的,再对比社区今夕环境的改变,村里垃圾分类和垃圾不落地的氛围逐渐形成了。
    辛庄的垃圾分类经验到底是什么?如果需要总结出一套可以推广复制的标准化农村垃圾治理模式, 辛庄环保小组成员之一、北京联合大学社会建设研究院副研究员唐莹莹认为,辛庄的垃圾分类可以描述为五个版本,即垃圾不落地(1.0 版本)——垃圾分类(2.0 版本)——源头减量净塑(3.0 版本)——有机种植(4.0 版本)——生态农村建设(5.0 版本)。这五个版本是按照由易到难的程度来划分的,不同村庄可以根据乡村的实际基础自由组合。
    唐莹莹认为,农村垃圾治理,国家、市场、社会等各方力量应当明确自身的定位,“有所为,有所不为”,优势互补,做“该做能做、有用有效” 的事情,共同探索一套真正适合农村,并且可以为城市垃圾治理所借鉴的治理模式。从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垃圾处理入手,逐渐改变环境质量,由此启动农村生态的良性循环;当农民有了垃圾分类的习惯之后,环境得以改善,当地农作物价值提升,并带动乡村旅游业发展,农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由此来看,垃圾治理实际上是内嵌在经济发展当中的,而经济发展又仿佛是垃圾治理的一个自然结果,从而形成“生态+ 产业+ 治理”农村社会建设的新格局。

(责任编辑:admin)
  •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中华环境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中华环境腾讯微博
  • 公众微信账号

    公众微信账号公众微信账号
分享到: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

文章排行榜

  • 24小时点击
  • 每月排行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