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秉承 服务产业、服务行业、服务企业,坚持正能量宣传,杜绝一切非法网络公关行为!
期刊杂志
所有栏目

生活垃圾中塑料废弃物的回收处理

时间:2017-08-18 10:09来源: 未知作者:马占峰

字号:TT
塑料与环境
    塑料及其使用价值
    塑料的主要成分是树脂,树脂约占塑料总重量的40% ~ 100%。树脂是指尚未和各种添加剂混合的高分子化合物,有天然树脂和合成树脂之分。塑料的基本性能主要取决于树脂的本性,但添加剂也起着重要作用。合成树脂在合成过程中有时需要添加一些辅助材料,有些塑料基本上是由合成树脂所组成,不含或少含添加剂。我们通常所用的塑料并不是一种纯物质, 它是由许多材料配制而成的,其中高分子聚合物(或称合成树脂)是塑料的主要成分。为了改进塑料的性能,还要在聚合物中添加各种辅助材料,如填料、增塑剂、润滑剂、稳定剂、着色剂、阻燃剂、抗氧剂等, 才能成为具有一定功能的性能优良的塑料。
    在日常生活中塑料制品比比皆是。从起床后使用的洗漱用品、早餐时用的餐具,到出行时的汽车、自行车等交通工具,工作时用的文具、休息时用的坐垫、床垫、电视机、洗衣机、计算机的外壳,还有夜晚带来光明的各种造型的灯具……
    塑料以它优异的性能代钢代木,还替代了已经使用了几十年、几百年的玻璃、陶瓷,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助手。塑料集金属的坚硬性、木材的轻便性、玻璃的透明性、陶瓷的耐腐蚀性、橡胶的弹性和韧性于一身,因此除了日常用品外,塑料更广泛地应用于航空航天、医疗器械、石油化工、机械制造、国防、建筑、信息、日用、包装等各行各业。
    使用塑料产生的作用有:在一种给定的应用中减少了材料的使用;在生产中比传统方式使用更少的能量;在运输和处理过程中消耗较少的燃料;在制造和使用过程中产生较少的污染;相对地产生很少的使用后废塑料(例如在体积上和重量上与传统材料如金属和玻璃相比)。
    塑料加工业是以制品加工为核心,以塑料原料助剂母料和高分子材料改性加工、塑料机械及模具等产业和研究为一体的新兴制造业。塑料加工业既是为国民经济多个领域提供重要材料、产品、配件的基础制造业,又是提供优质、安全、可靠消费品的民生产业,为经济社会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需求服务。
    国际上废塑料合理处置的一般原则
    所有的塑料被认为是无毒的,也没有毒性标准应用。环境无害处理在巴塞尔会议(1992)的定义为采取所有可行的措施保证有毒废物或其他废物以保护人们健康和环境的方式管理,避免由此废物可能导致的不利影响。国际废物管理政策优先关注的废物体系就是通过再使用、再循环、再生和残质处理防止或减少废物。这种战略包括原材料回收的废物处理的综合方法。这对废塑料在识别、环境无害管理、回收和最终处置等方面提供了一般性的指导。它有目的地包含了所有聚合物及塑料类型。
    在遵循最大限度地减少有毒废物和其他废物的产生、在环境上友好处理废弃物、减少废弃物的填埋量的处置原则上,对废塑料的处置要重视物理机械式回收的价值。在塑料回收的地方,如果不能提供在环境上最友好的方式从废塑料中抽取价值,一种可替代的选择是使用回收原料和回收能量,以致不失去回收原料的价值,而且废塑料可被安全处置而没有任何风险。从资源的利用角度出发,对废塑料的回收利用首先应考虑材料的循环,然后考虑化学循环和能量回收。
    如果废塑料完全丧失了再利用价值,按垃圾的一般处理原则对待,填埋和焚烧就是它们的最后选择。
    如果废塑料能按塑料类型分类,回收价值(在应用中有经济价值)是增长的。然而回收混合的塑料用途较少。
    塑料成分经常在第一次使用寿命结束时仍保持其不变的特性,对供应商来说回收的塑料仍有商业交易价值。使用寿命结束后的塑性材料必须与非塑性材料分开,明智的可取的是在二次使用之前分成单种塑料类型,这个结果与未使用过的机头料、下脚料的原料回收几乎是同样的。使用寿命结束后的塑料包装只有几种不同的材料,由于它们印有材料的类型识别标志,能经常地被手工分拣,不印有该标志的某些材料可能是分离的一个限制因素。
    塑料废弃物的最终处置,关系到在全国范围内产生的任何废弃物,不对环境造成多余的威胁。塑料大多是惰性的,填埋对环境和人类健康无害。塑料的焚烧,不管有无能量回收,在高温和适当地减少和消除废气、废渣的技术条件下能够有效地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对环境无害条件下的能量回收的焚烧相对于填埋和无能量回收来说应是优先选择。
    我国塑料加工业基本现状与发展前景
     2016 年,我国汇总统计企业的塑料制品产量为7717.19 万吨,同比增长2.66%,比2015 年提高了1.7 个百分点,产量探底回升;塑料加工业15054 个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增速8%,高于轻工业1.21 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工业2 个百分点;全年完成主营业务收入2.28 万亿元,占全国工业的2%,在轻工业各行业中位居前列;实现利润1398 亿元,同比增长7.32%, 占全国工业的2%。与此同时,塑料加工业在绿色低碳、节能环保、稳定高效的新型加工技术方面不断进步, 推进行业整体转型升级。
    我国塑料加工业的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塑料加工业得到快速发展, 加入世贸组织之后的“十五”“十一五”是迅猛发展时期,塑料制品产量以每五年翻两番的增速增长,成为世界塑料消费最大的国家。“十二五”期间,中国塑料加工业进入深度调整期,  2015 年塑料制品产量增速为历年最低,但塑料规模仍持续扩大,科技含量提升,转型升级显著,进入新常态。据有关数据,我国从事塑料加工行业大约有400 万人,全行业有十万多家企业。2016 年中国年消费塑料超过1 亿吨,保持着4% 的增速,仍处于增长上升态势,与我国钢铁年消费量的体积相当,人均消费达到64 千克,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未来发展仍有空间。
    目前,中国塑料工业正在转型升级向强国迈进, 已从传统消费品制造业成长为创新型、高科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规模、技术水平、智能化先进制造、生态化发展均取得巨大进步,出口多年保持顺差,在我国工业、农业、国防、交通运输、建筑、包装、电子电气、信息网络、生物医疗、环境保护等多个重要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未来在深度和广度上还将得到继续深化,引领科技创新发展,成为国家支柱产业之一。
    塑料新材料支撑现代制造业创新发展
    塑料是构成现代社会发展所需的基础材料之一, 是支持高科技发展的新型材料之一,是支撑现代制造业创新发展的新型材料。塑料新材料是目前最为活跃、最具发展前景的新材料,无论从产业需求新材料的创新发展趋势来看,还是从高分子材料创新研究成果和高端应用来看,均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仍有巨大发展潜力,将有力支持国家创新发展战略,成为支撑中国先进制造的技术基础。尤其在国家倡导新型生态化社会构建中,绿色、低碳、循环、节约、节能、先进高效的塑料新材料更受瞩目,是典型的21 世纪材料。
    生活垃圾中塑料废弃物的回收处理
    塑料无处不在,方便人们生活的同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塑料使用后最佳的选择就是回收再生利用。但是塑料被人们深刻认知不是因为它在国民经济中的广泛用途和广阔应用前景,而是垃圾中不易回收的那些塑料膜袋和一次性塑料餐饮具。由于生活垃圾中塑料膜袋(包括装垃圾的塑料袋)被人们丢弃后被认为完成了使命,没有被及时回收处理而直接影响了人们的视觉美观。
    回收再生利用是塑料最佳的处理方式
    塑料制品失去使用价值后一般通用的也是最佳做法是物理式回收再生利用,这也是国际上一贯通用的做法,可以高效大量处理塑料废弃物,经济划算而且保持了塑料本身的性质和性能,回收后的塑料加以再利用,避免环境污染,还发展了循环经济。塑料废弃物属于大宗再生资源,绝大部分的硬塑料基本被回收利用。各国塑料废弃物回收率差距较大,中国废弃塑料回收率稳定在30% 左右,年回收废塑料达2000 万吨,属于较高水平。
    塑料与金属、纸、玻璃一样可以回收再生利用, 前提是垃圾必须分类。垃圾中塑料包装废弃物构成主要是一次性塑料餐饮具和塑料包装膜袋等。饮料瓶和硬塑料很容易被回收再生,塑料膜袋因回收难度大、回收价值不大而被填埋处理,少部分回收他用或焚烧处理。垃圾中塑料是热值很高的废弃物,垃圾焚烧处理对废塑料来说很有利。
    采用生物降解塑料是首选方案
    我们提出的解决方案是生物降解塑料膜袋替代传统的石油基塑料膜袋,多年的市场应用证明此法可行。近年来,生物降解塑料原材料成本逐步下降,产品性能大幅提升,多品种塑料膜袋产品应用广泛,深入人们生活中。我国生物降解塑料行业发展迅猛,标准制订、检测检验实验室条件、技术水平与国际同步, 市场应用产业化水平甚至超过其他国家。当前快递业快速发展带来快递包装物资源浪费严重、环境负担加重等负面的担忧,从长远来看生物降解塑料恰恰是最有效的解决方案。生物降解塑料来源丰富而且便宜, 发展前景看好,未来可避免石油基不可再生资源制造塑料的不可持续性。
    废塑料炼油产业化前景不被看好
    有人将垃圾中的废塑料去做炼油处理,本文认为没有合理性。因为废塑料炼油得不偿失,不经济,存在环境污染风险,即使炼油气体做达标排放处理,也是一个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过程。废塑料炼出的所谓油一般只能做燃料油,不能做动力油品用,因为炼出的油辛烷值低,达不到汽油柴油标准,易损坏发动机, 此外还会严重扰乱成品油市场。
    垃圾中废塑料最终处理应当是多种方式并行
    经业内人士多年实践经验与新常态发展的需要, 以及社会和政府多方面关注与参与,垃圾中的塑料包装废弃物最佳解决方案应当是加强回收再利用或者焚烧回收能量,并逐步由生物降解塑料替代。同时,从使用源头上,消费者应减少和重复使用塑料袋,在促进经济社会进步发展的同时,为未来环境改善作出贡献。
    (作者系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副理事长)
(责任编辑:admin)
  •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中华环境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中华环境腾讯微博
  • 公众微信账号

    公众微信账号公众微信账号
分享到: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

文章排行榜

  • 24小时点击
  • 每月排行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