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秉承 服务产业、服务行业、服务企业,坚持正能量宣传,杜绝一切非法网络公关行为!
期刊杂志
所有栏目

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挑战与战略重点

时间:2020-03-31 15:02来源: 未知作者:董战峰 璩爱玉 郝春旭

字号:TT
    黄河流域横跨青海、四川、甘肃等9个省(区),是中国西北、华北地区的重要水源,是维护西北生态安全、华北生态稳定的生态血液,同时还滋养着河套平原、汾渭平原和黄淮海平原等重要农业生产基地,更是横跨东中西部的能源基地。黄河流域对维护中国的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和生态安全,保障国家和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全局性、战略性、稳定性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黄河生态环境保护,多次明确指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保护母亲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区、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积极推动黄河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实施重大生态环境工程, 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上有所改善,生态系统基本稳定,森林、湿地等重要生态系统面积有所增加。
    黄河流域占北方经济的“半壁江山”,2018年, 黄河流域GDP总量、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分别占北方地区的55.84%、48.93%。2019年,黄河流域I~III类断面比例为74.5%,比2015年提高18.2个百分点;劣V类水质断面比例为6.6%,比2015年降低10.4个百分点。黄河以脆弱的生态支撑着全流域多年的快速发展,已不堪重负。由于黄河流域地区自身生态系统较为脆弱,其上游地区多为冰川积雪,中游地区为黄土地貌,水少沙多,发展与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沙尘暴等生态问题也越来越严重。“黄河宁,天下平”,开展黄河生态大保护大治理,促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根基,是实现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础。

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面临五大挑战
    黄河兴于水,也“病”于水。流域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争水的矛盾尖锐,治理任务艰巨。全流域水资源紧缺,发展与生态环境争水的矛盾十分突出, 整体性、系统性生态退化趋势明显。
   流域上下游发展不均衡
    黄河流域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由2005年的24.4%降至2018年的22.0%。2018年,黄河流域经济增速落后于长江流域1.21个百分点。流域上下游发展不均衡。山东省的GDP总量、工业增加值、地方财政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等指标分别是排名第二位的河南省的1.63、1.56、1.79和1.24倍,比青海、宁夏、甘肃、山西、内蒙古、陕西等地区的总和还要多。
    产业结构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矛盾日益突出
    黄河流域以全国2%的水资源支撑了12%的人口、15%的耕地,局部灌区农田面积依然增加,资源环境容量严重超载。黄河流域产业结构偏重,能源基地集中,煤炭采选、煤化工、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等高耗水、高污染企业多,其中煤化工企业占全国80%。
    流域生态环境风险较高,企业大多沿河分布,主要污染集中在支流。黄河干流及其主要支流1公里范围内共有1800多个风险源,近年来突发生态环境事件时有发生。
    水资源匮乏且过度开发
    黄河流域资源性缺水严重,1956-2000年平均径流量为535亿立方米,仅占全国的2%,约为长江的1/18; 人均水资源量仅有383立方米,约为全国的18.5%、长江的17.0%。近年来水资源呈现减少趋势,2001-2017年平均天然径流量比1956-2000年平均水平衰减14%。流域水资源过度开发,开发利用率高达70%以上。用水结构不合理,农业用水量过大,2018年黄河流域农业用水264.4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67.5%。节约用水仍有较大空间。
    全流域生态脆弱问题突出
    黄河生态敏感脆弱,流域四分之三以上的区域属于中度以上脆弱区,高于全国55%的水平。黄河流域鱼类资源呈现严重衰退态势,水生生物多样性持续降低。流域系统性生态问题突出,整个流域林草总量不足,防护功能下降。上游地区生态服务功能整体性退化,天然草地退化率在60%~90%。中游地区水土流失依然严重,仍有20多万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面积亟待治理,多为粗沙区,对河道影响大。下游滩区历史遗留问题多、管控不足,生态破坏问题屡禁不止。黄河三角洲自然湿地严重萎缩,近30年减少约52.8%。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等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不强,全流域生态退化风险加剧的趋势令人担忧。
    部分地区环境污染严重
    2019年,黄河流域劣V类断面比例为6.6%,高出全国4.0个百分点,汾河、渭河、涑水河等支流入河污染物超载严重,主要河段以约37%的纳污能力承载了流域约91%的入河污染负荷。黄河流域空气质量与全国平均水平有明显差距,细颗粒物(PM2.5)浓度比全国平均值高出8%,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比全国平均值低5.5个百分点。局部地区土壤污染严重,有色金属矿区周边农田污染问题突出。黄河上游白银东大沟,中游河南省三门峡、济源等地土壤存在不同程度的重金属超标现象。太原、吴忠市利通区等存在污灌区。

将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倒逼绿色发展转型
    加强流域水资源节约保护
    加快推进跨省区重要支流水量分配,优先生活用水, 控制生产用水,保障生态用水,确保干流和主要支流不断流,根据生态优先和生态自然修复为主的要求,提出黄河干流和大通河、洮河、渭河、汾河、无定河、沁河等重要入黄支流的生态流量(水量)保障方案。强化流域重大控制性水利水电工程运行调度方式的生态优化调整。重点加强农业节水,推进高效节水工程建设。修订完善节水标准体系,建立节水激励机制。
    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对取用水总量达到或超过控制指标的地区暂停审批新增取水,对不符合国家和省区用水定额标准的项目一律不予审批,以水资源的刚性约束倒逼促推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和用水方式的转变。理顺水价机制,完善水价形成机制,通过阶梯水价实现节水和产业结构转型调整。建立覆盖全成本的污水处理收费机制,全力推进污水处理设施达标运行。
    优化产业布局与布局
    推进沿黄九省区“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即“三线一单”) 的编制工作,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实施准入负面清单管理,以水定发展,促进黄河流域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将黄河流域农田休耕轮作纳入国家耕地轮作休耕制度予以优先保障,制定黄河流域耕地轮耕休耕方案。优化资源消耗型产业布局,严格控制湟水河、渭河、汾河等流域煤炭行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积极化解过剩产能, 提高能源化工行业清洁化生产水平,推动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优化资源消耗型产业布局,严格控制湟水河、渭河、汾河等流域煤炭行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提高能源化工行业清洁化生产水平,推动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大力发展林沙草产业,推进生态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融合,引导发展优势特色生态产业。

将生态环境保护优先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
    系统谋划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重大举措
    做好黄河生态保护治理顶层设计,研究起草黄河生态环境保护总体方案。统筹谋划“十四五”时期黄河生态保护治理。协调有关部门将黄河生态保护治理任务纳入“十四五”规划纲要与专项规划,谋划生态屏障建设、水土保持、水污染治理等生态治理重大工程。
    推进流域污染综合治理
    加大汾河等支流污染治理力度。排查和规范管理入河排污口,加强沿河化工园区监督管理,强化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监管,开展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与改造,巩固提升黑臭水体治理成效。强化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加快推进冬季清洁取暖改造、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散乱污”企业综合整治,强化区域联防联控,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推动沿黄九省区制定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总体方案,有效管控土壤环境风险。
    实施分区分类生态保护修复
    推进沿黄九省区“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即“三线一单”) 的编制工作,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加强流域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启动黄河流域生态状况评估。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加大上游水源涵养区、中游水土保持、下游黄河三角洲湿地的保护支持力度。以生物多样性优先区为重点,推动黄河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及珍稀濒危物种调查,加强观测网络建设。
    全力推进水土保持
    进一步加大禁牧区的保护力度,充分发挥大自然生态自我修复作用。积极推进坡耕地综合整治、黄土高原塬面保护、病险淤地坝除险加固、小流域综合治理等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实施,实施已垦草原治理,特别是在多沙粗沙区实施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在有条件的地方开展淤地坝建设,坡面建设梯田和实施林草措施。在城市周边等有基础、有条件的地区,开展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依托国家和省重点工程,大规模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加强生态资源管护,着力修复林草生态系统。

将创新建立长效政策机制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研究制定黄河保护法
    研究制定黄河保护法,推动黄河保护法研究、立项和起草,规范和约束各级政府和全社会黄河开发、治理、保护与管理行为。按照流域统筹、协同推进、属地管理的全流域统一管理要求,明确流域治理保护的体制机制,划分国家、流域、区域治理保护相关事权,形成和固化最严格的水功能区划制度、排污口设置管理制度、水资源管理和节约制度、河道管理和滩区治理制度、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区域协同监督管理制度、流域生态补偿制度等,为流域治理与保护提供制度保障。
    健全流域大保护稳定投入机制
    加大中央财政支持力度,建议国家绿色发展基金向黄河流域生态治理倾斜,研究设立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专项资金,推动重大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工程项目落地。积极创新投融资机制,引导各类资金投入黄河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建立健全全流域纵向与横向相互结合、相互补充的生态补偿机制,统筹考虑上中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等不同特点,充分调动流域所在地方的积极性, 推动形成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的格局。完善和推广黄河流域水权交易机制,制定出台黄河流域水权交易办法。加快完成排污许可证管理改革,积极推动排污权交易。
    完善黄河生态环境保护协调机制
    成立由国务院领导任组长,生态环境部、水利部等部门以及沿黄九省(区)人民政府为成员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议事协调机构。加强黄河流域相关法律法规、规划政策、标准规范等制定,推动全流域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风险防范治理等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完善跨区域管理协调机制,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协调、指导与监督,加大财政和政策支持力度。沿黄九省区党委和政府作为黄河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主体,将相关目标、任务、工程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定实施方案和行动计划,逐级分解落实。
    (董战峰,生态环境保护环境规划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璩爱玉、郝春旭,生态环境保护环境规划院。璩爱玉为责任作者。)
(责任编辑:admin)
  •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中华环境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中华环境腾讯微博
  • 公众微信账号

    公众微信账号公众微信账号
分享到: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

文章排行榜

  • 24小时点击
  • 每月排行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