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秉承 服务产业、服务行业、服务企业,坚持正能量宣传,杜绝一切非法网络公关行为!
期刊杂志
所有栏目

发挥公益志愿服务优势 汇聚建设美丽中国的青春力量

时间:2021-07-15 08:50来源: 中华环境作者:吕伟

字号:TT
  志愿服务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自1993年实施以来形成了包括保护母亲河行动在内的数十个优秀品牌项目。
  新中国成立以来,一代代青少年在党的领导下积极投身生态环保实践,参与见证了我国生态环保事业,从萌芽起步发展到秀美山川取得历史性成就的伟大变革。1999年,团中央联合八部委共同实施保护母亲河行动,进一步激发了青少年保护环境的热情,他们自觉组建环保志愿服务组织,以志愿者身份参与义务植树和绿色宣传活动。既为广大青少年提供了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的广阔舞台,也为共青团服务大局、实践育人创造了重要载体。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将其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目标。为进一步顺应新形势下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任务,共青团中央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在各级团组织和青少年中部署实施美丽中国青春行动。主要内容包括保卫蓝天、减塑、减排、守护碧水、节约资源、垃圾分类、深化保护母亲河行动等,并以此为统揽构建新时代共青团动员青少年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工作格局,增强服务大局贡献度,主要做法有加强宣传教育、创新动员方向、加强队伍建设、注重发挥作用等四个方面。

注重宣传教育

  坚持分层分类引导青少年,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广大青少年中入脑入心。一方面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相关内容纳入主题团课,紧扣不同年龄、不同行业青少年群体的思想特点和认知规律,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另一方面,顺应青少年网络聚集的特点,面向青年环保志愿者征集原创推文、小游戏、主题歌曲等原创文化产品开展系列传播活动,全平台累计覆盖青年超过6亿人次。

创新动员方式

  推动动员机制转型,提升青少年参与度。结合当前社会参与和动员的规律,促进组织化、社会化与网络化动员方式深度融合。一是以生态公益为重点,倡导青少年的绿色生活行为习惯,依托互联网生态公益产品,面向青少年众筹,引导青少年自觉践行绿色生活方式。二是以网络动员为重点,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环保志愿服务活动,设计开发光盘打卡、巡河宝等互联网应用程序,提高青少年参与便捷度。三是以行业领域为重点,与共享单车、外卖等融入青年日常生活的行业企业合作,面向青年传播生态环保理念。四是以科技创新为重点,筹备全国青少年生态环保科技创新竞赛和展示交流活动,以科技+公益的形式提高动员青少年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工作效能。设计开展的绿植领养、和我一起守护碧水、拾荒、慢跑、光盘行动等公益服务项目吸引2300多万人次,线上影响力超过42.7亿人次。光盘打卡程序创始人因此成为中国首位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青年领袖,达到了育人的目的。

加强队伍建设

  凝聚青年环保组织,构建参与美丽中国建设的工作合力。以共青团为主导,建立以团员、少先队员和青年环保社会组织、青年环保志愿者为主体的工作力量,将团员、少年队员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彰显先进性、发挥作用的重要载体。主动联系吸引凝聚青年环保组织,依托社区青春行动等工作载体,鼓励引导青年环保组织深入基层开展环保服务。建立环保志愿者队伍,以学校、社区、机关事业单位团组织为基本单元,围绕减塑、减排、资源节约、垃圾分类等内容,设计环保志愿服务项目。去年各级团组织共开展环保志愿服务活动12.2万次,吸引1.1亿人次青少年参与。

注重发挥作用

  一是在行业方面,动员中石油、中节能、中铁、国家电网等行业企业建设青年环保志愿服务突击队,在技术创新等方面发挥生力军作用。二是在区域方面针对国家重点环保区域,探索构建跨区域团组织协调联动格局。目前已建立沿黄九省青少年参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联动机制,共青团参与长江保护修复跨区域协同机制等协作机制,有序参与环境监督、开展河小清、参与环境公益诉讼、对话河长等活动,引导青年志愿者助力区域环境治理改善。
  在美丽中国建设新征程上,共青团将继续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发挥组织化、社会化动员优势,团结带领广大青少年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推动青少年生态文明素养,不断提升在参与生态环保实践的过程中发挥共青团组织实践育人的作用,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青春力量。

(吕伟,共青团中央社会联络部)  
(责任编辑:wxc)
  •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中华环境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中华环境腾讯微博
  • 公众微信账号

    公众微信账号公众微信账号
分享到: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