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秉承 服务产业、服务行业、服务企业,坚持正能量宣传,杜绝一切非法网络公关行为!
期刊杂志
所有栏目

绘就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的美丽新画卷

时间:2021-07-15 09:20来源: 中华环境作者:段桂青

字号:TT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志愿服务事业。近年来,各地各有关部门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截至目前,全国实名注册志愿者突破2亿人,志愿服务队伍超过99万支。作为志愿服务工作者,我们强烈感受到,新时代中国特色志愿服务事业迅猛发展,全民踊跃参与、众志同心的凝聚力不断增强。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国特色志愿服务迎来新的历史机遇,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潮流中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生态环保志愿服务是中国特色志愿服务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发展志愿服务事业,必须植根中国大地、体现中华文化基因、适应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生态环保志愿服务是中国特色志愿服务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也必须遵循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的一般规律。
  一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中国特色志愿服务是党和国家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能够有效地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我们要切实加强党对生态环保志愿服务的领导,确保正确政治方向,始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二是具有鲜明的价值导向,就是把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全过程。中国特色志愿服务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科学的理论指引、坚实的实践基础和深厚的文化源泉。开展生态环保志愿服务必须始终坚持正确价值导向,引导人们在保护环境的自觉行动中感悟认同社会的主流思想价值,追求实现崇高的人生目标。
  三是具有光荣的优良传统,就是自觉服务党和国家发展大势。志愿服务只有在大势中才能始终找准方位,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更好实现价值。开展生态环保志愿服务,要立足生态文明建设全局,服务美丽中国建设重大战略,引导人们增强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自觉为创造美好环境奋斗实干、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积极推动中国特色生态环保志愿服务发展壮大

  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是由志愿服务组织、志愿者以及相关单位、组织和个人自愿结成的全国性、联合性、非营利性社会组织,隶属中宣部,在中央文明办指导下开展工作。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成立以来,始终把参与美丽中国建设作为开展志愿服务的重要内容,积极组织动员广大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投身生态环保志愿服务,生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比如,青海组织开展“保护青海湖,我是志愿者”行动。北京发起成立市级环保志愿者协会,连续六年举行“V蓝北京”主题宣传活动。河南成立省级环保志愿服务总队。广西万名“环保妈妈”志愿者推动垃圾分类。宁夏环保志愿者协会开展以“保护母亲河,建设先行区”为主题的“巡河护水”志愿服务活动。江苏无锡发起并联合江苏苏州、常州,浙江湖州两省四市,共同举办“环太湖生态文明志愿服务大行动”。安徽合肥开展“保护环境,珍爱地球,从我做起”志愿服务活动。陕西咸阳开展以“江河卫士,保卫渭河”为主题的环保志愿服务活动等。各地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通过奉献爱心、服务社会、美化环境,推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美丽中国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新时代,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切实履行引领、联合、服务、促进的职责,发挥好党和政府联系广大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支持推动生态环保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一是强“引领”。我们将在理论引领和项目引领上下功夫,发挥好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研究会的作用,组织专家学者深入开展生态环保志愿服务调查研究,为推进生态环保志愿服务事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同时,策划开展志愿服务赛会活动,推选展示优秀生态环保志愿服务项目,发挥示范引导作用。二是强“联合”。积极吸引各行业各领域有志于志愿服务事业的力量投身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与生态环境领域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的联络沟通,有针对性地发展生态环保志愿服务新会员。三是强“服务”。为生态环保志愿服务队伍提供分层分类的培训服务,为生态环保志愿服务项目在资金、宣传、智力等方面提供力所能及的扶持,为生态环保志愿服务组织在项目开发、能力培养、业务支持等方面提供更多帮助。四是强“促进”。积极弘扬志愿精神、培育志愿文化,宣传生态环保志愿服务先进典型,加强生态环保志愿服务国际交流与合作,讲好中国环保故事,展现我国负责任大国的良好形象。
  志愿服务是一项传递爱心、传承文化、传播希望的美好事业。让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共同在生态环保志愿服务的实践中,绽放青春、绽放美丽、绽放幸福,让绿水永驻、让青山常绿、让志愿长航,共同绘就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的美丽新画卷 。

(段桂青,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
(责任编辑:wxc)
  •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中华环境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中华环境腾讯微博
  • 公众微信账号

    公众微信账号公众微信账号
分享到: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