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秉承 服务产业、服务行业、服务企业,坚持正能量宣传,杜绝一切非法网络公关行为!
期刊杂志
所有栏目

同心共筑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时间:2021-07-15 09:04来源: 中华环境作者:杨劼

字号:TT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关心内蒙古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先后两次考察内蒙古、连续四年参加全国人大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每次重要讲话都突出强调生态环境保护。他指出,内蒙古是我国北方面积最大、种类最全的生态功能区,具有森林、草原、湿地、河流、湖泊、沙漠、戈壁等多种自然景观,内蒙古生态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全区各族群众生存和发展,而且关系华北、东北、西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立足全国发展大局确立的战略定位,也是内蒙古必须自觉担负起的重大责任。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营造人人都是生态环境保护参与者和行动者的良好氛围,在生态环境部的大力支持和指导帮扶下,内蒙古在开展新时代生态文明志愿服务活动、广泛凝聚社会合力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强化政治引领,弘扬生态文明主旋律

  内蒙古聚焦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全区落地生根,坚持以文化人、成风化俗,探索将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有机融合、协同推进。
  2020年7月,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文明办和生态环境厅联合在全区组建新时代生态环境建设志愿服务队伍,形成了由生态环境厅组建总队、12个盟市生态环境局组建支队、103个旗(县、区)生态环境分局组建大队、各志愿服务队组建分队的四级志愿服务队组织架构。
  充分挖掘行业优势资源,重点围绕守护森林草原、防治环境污染、倡导节俭生活、监督禁食野味、垃圾分类、节约粮食等,开展各具特色、各有侧重的行业志愿服务。
  近一年来,内蒙古新时代生态环境建设四级志愿服务队深入城乡社区、农村牧区、学校、机关、企业等,开展政策宣讲、惠民演出、生态文化大讲堂等各类志愿服务活动327次。自治区各级生态环境部门加强志愿服务队伍建设,加大教育培训力度,组织开展研讨交流、知识竞赛、生态文化下基层等活动,制作发布专题片、微电影、微视频、公益广告及各类宣传资料,不断扩大志愿服务主题实践活动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唱响生态文明建设主旋律,传播美丽内蒙古正能量,有力提升全区各族干部群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践行初心使命,精准志愿服务暖人心

  全区各地生态环境部门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内蒙古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们回信的重要指示精神,大力弘扬乌兰牧骑的优良传统,组建“草原生态志愿服务轻骑兵”,挖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优秀志愿服务项目,成立生态环境宣讲志愿讲师团,推行“菜单式”志愿服务,积极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自治区生态环境厅积极服务基层,挂点联系鄂尔多斯市乌审旗新时代文明实践建设试点,推动乌审旗在全区率先成立实践中心、率先实行“四级”设置、率先开展试点工作,依托当地“牧区大寨”博物馆创建自治区级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组建“绿色乌审·生态文明”志愿服务队,形成“林掌柜”“河小二”等志愿服务品牌,通过线上开设微信点单小程序、24小时便民电话和线下“志愿者包联到户”的方式收集群众需求,开展精准志愿服务,做到群众在哪里,志愿服务就延伸到哪里;群众需要什么,志愿服务就提供什么。

广泛凝聚共识,构建志愿服务大格局

  为充分发挥“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主题实践活动品牌效应,广泛凝聚共建生态文明共识,自治区生态环境部门不断加强与相关部门单位的联合协作,充分发挥环保社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全力支持绿色学校、绿色家庭、绿色社区创建行动,相继开展了“美丽内蒙古·生态北疆行”“草原垃圾减量”“青春助力‘一湖两海’生态文明实践行动”“十百千万”生态环保公益宣教工程、“萨茹拉绿色伙伴计划联合清洁行动”以及保护母亲河等特色鲜明、影响力大的志愿服务项目,带动各行各业积极践行生态环保社会责任,涌现出一批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环保社会组织和环保志愿者。阿拉善大润志愿者协会发起的“保护母亲河行动”被共青团中央评为“绿色卫士奖”;吴向伟团队的“种树植心”项目荣获第四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我区7位环保志愿者先后被评为“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百名最美生态环保志愿者。
  我们将认真学习借鉴各地先进经验做法,进一步整合资源力量、创新方式方法、完善长效机制,不断开创新时代生态环境志愿服务新局面,加快构建生态环境治理全民行动体系,为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杨吉力,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厅) 
(责任编辑:wxc)
  •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中华环境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中华环境腾讯微博
  • 公众微信账号

    公众微信账号公众微信账号
分享到: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