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杂志网移动版

主页 > 期刊杂志 > 杂志目录 > 2024年02-03期 > 封面报道 >

浙江桐乡:“三大实践”擘画生态文明示范新景

       桐乡市积极践行浙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诞生地的先导实践,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建设好乌镇、发展好桐乡”的殷殷嘱托,聚合力、重实干、亮典范,扎实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建设,不断提升全市生态环境保护水平。2023年,桐乡市成功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省级“无废城市”、省级清新空气示范区;先后四次荣获美丽浙江考核优秀市,三次夺得浙江省“五水共治”工作大禹鼎铜鼎,实现了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首创首成。2023年,桐乡市全年环境空气质量保持国家二级标准,PM2.5浓度为27μg/m3,市控以上断面Ⅲ类水质占比及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达100%,饮用水源地水质达到国家二类标准,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六年提升幅度持续保持全省第一。
 
 “关键一招”破解治水瓶颈

       桐乡市因水而生、因水而美、因水而兴,域内有大小河流2500余条。自2013年浙江省实施“五水共治”以来,桐乡市打赢了“清三河”“剿灭劣V类水”等一场场硬仗,并通过建设“污水零直排区”,打造美丽河湖、碧水河道,实施碧水绕村、碧水绕镇工程等一系列举措,河道水质年年向好,2020年全市地表水常规监测断面Ⅲ类水质占比首次实现100%。伴随着水质稳步提升,桐乡的治水工作步入“深水区”,要长期稳住Ⅲ类水并提质,原有的治水机制和措施捉襟见肘。2020年以来,桐乡市治水办和嘉兴市生态环境局桐乡分局不断探索破解治水瓶颈,当年便开始筹备探索建立镇级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机制,以“关键一招”破解跨镇域联查联防、协同治水难题。

        2022年,桐乡市投入1690余万元新建镇域主要河流断面31个水质自动监测站、2个工业园区(开发区、濮院镇)微型水质监测站和10个雨水排放口在线监测设备。完成硬件建设后,2023年出台《关于建立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实施意见》,全市22个地表水交接断面上下游镇(街道)签订补偿协议,全年共涉及补偿资金5280万元,实现上下游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协议签署全覆盖,率先在嘉兴乃至浙江全省实施镇域“系统推进、权责对等、结果约束、合理补偿”的治水新路径。

       实施上下游镇(街道)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补偿机制以“只能更好、不能变差”为原则,充分考虑上下游共同利益,坚持水生态保护、流域协同治理的原则,同时享有水质改善带来利益的权利。流域下游主体充分尊重上游为保护水环境付出的努力,对上游提供良好生态产品付出的努力作出适当补偿;反之,上游则需为出境水质恶化对下游予以赔偿。每条河道补偿资金额度为每月20万元,实行按月评定、按年统筹结算。2023年年底,标定的全市22条河道,全年上游来水好于Ⅲ类水质河道165条次,有效稳住Ⅲ类水“基本盘”,水质持续向好,全年共发生补偿费1080万元。2023年,桐乡市市控、省控、国控断面Ⅲ类水占比全部达到100%,饮用水源地水质达到国家Ⅱ类标准。近年来,桐乡市三次夺得浙江省“五水共治”工作大禹鼎银鼎。

        主导建立两省四地跨界河湖联合治理机制。桐乡位于浙北地区,地处两省四地交界处,地表水80%为过境水。桐乡市推动机制延伸,牵头与南浔、德清、吴江共同签署两省四地跨界河湖联合治理协议书,全面设立联合河湖长,建立联合河湖长名录,制定联合工作方案,在原有联防联治基础上新增联合监测和联合执法等内容,统筹推进水生态环境治理;2023年,联合南浔、德清、吴江开展太湖流域省际边界地区水葫芦打捞工作,累计出动船舶474船次,出动车辆31车次,出动人员1269人次,打捞水葫芦等水生植物122吨。
 
 “数字环保”改革助力实现“一证式”执法监管

        桐乡市地处沿海,是工业强市,有企业固定污染源10250家,然而,嘉兴市生态环境局桐乡分局现有环境执法人员33人,相当于1名执法人员要监管310家单位,力量有限、任务和责任无限。桐乡市作为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举办地,借助世界互联网大会的强劲东风,自2018年以来不断探索如何用数字化手段不断提升监管效率、改善环境质量,先后完成了全国和浙江省多个数字化改革试点项目。2018年,桐乡市被列为“全省排污许可证证后执法监管改革”唯一试点县市,完成了“智慧环保”工程建设,建成“排污许可智能监管平台”,在全省率先出台《桐乡市排污许可制监管实施办法》。2020年,“证后执法试点项目”再次被列为全省示范推广项目,建成“桐乡市排污许可证证后执法监管系统”,并于世界互联网大会·互联网发展论坛期间在乌镇互联网国际会展中心正式发布,成为全省排污许可证证后执法监管数字化转型的首个标志性成果,打通生态环境“智治”最后一公里,走出了一条生态环境治理数字化转型的道路。2021年,“构建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体系”被生态环境部纳入全国改革试点,并在中宣部“践行两山理念 建设美丽中国”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介绍桐乡改革经验。

       2023年,嘉兴市生态环境局桐乡分局根据数字化改革的实践,持续迭代升级排污许可证证后执法监管系统,创新运用“评证合一、持证自管、依证监管、监督帮扶、三监联动”五个应用场景,打通了排污许可、环保审批与移动执法等平台的深度衔接,让“一证式”监管有效落地,推动了执法监管便携化、精准化、高效化。排污许可证“一证式”执法监管改革经验被生态环境部纳入全国环境执法培训班课程,相关人员受邀在湖南、河北等多个省份授课。

       “一证式”让数据跑腿,审批更便捷。嘉兴市生态环境局桐乡分局探索环评审批与排污许可的深度融合管理,将原有申请所需的14份材料整合压缩为9份,办理时间从30个工作日压缩至5个工作日,在此基础上推出“评证合一”应用场景,将平台数据与“浙里环评”应用贯通,一旦申请提交,系统会及时跟踪项目进度,并及时提醒企业同步办理环评与排污许可证审批的下一步流程。

        “一证式”让监管更精细,服务更有“温度”。打开固定污染源监管执法平台,300多家企业的治污设施运行情况一目了然,依托全过程预警机制,如果出现废水废气在线监测浓度超标、工况异常等问题,系统会第一时间形成预警信息,自动推送给企业环保负责人,提醒企业早发现、早处理。为助力企业发展,平台“监督帮扶”应用场景还提供了发布第三方服务信息、送法送政策送技术入企等一系列专家服务。

        “一证式”创新评价机制,企业更有“底气”。桐乡对企业环保管理水平实施量化打分,根据计分结果用绿、蓝、黄、橙、红“五色生态码”呈现评价结果并实时更新,结果用于资金补助、信用评价、绿色企业评价等。绿码、蓝码企业纳入执法正面清单,橙码、红码企业则纳入“双随机”执法清单。

       在此基础上,桐乡不断延伸“数字环保”改革成果运用,在全省首创“码头智慧监管平台”,将全市97个存续保留码头的视频监控、扬尘和噪声监控接入平台,实现对港区码头的工况、扬尘、噪声等24小时在线监管;在全国首创发电行业控排企业“煤样—链管”平台,数据赋能推进控排企业用煤及碳排放分析全流程信息化管理,使碳排放“有迹可循”;建成全国一流的乌镇大气超级监测站,成为全省推进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与监测能力现代化的重大成果和重要标志,并首次运用于2023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环境质量保障工作。2023年,桐乡“工况智管”和“热电行业碳排放监管”两个数字化改革应用场景被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列为全省试点。
 
 “双碳引领”持续夯实绿色本底

       桐乡市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双碳”工作的引领、优化和倒逼作用,支持多领域、多层级、多样化低(零)碳试点建设,推动重点领域和重要区域先行先试,2023年成功入选全省第四批县市级减污降碳协同试点。

        推进企业碳账户迭代升级“减污降碳在线”场景应用,实现减污降碳数智化管理,试点开展热电企业碳排放智能监管分析,开发煤样数字化监管模块,实现全市热电企业智能监管全覆盖;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改革,探索“三线一单”促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技术路径、管理模式,有序推进重点行业碳排放强度分类管理。推进畜牧业绿色低碳发展,推广种养结合、农牧对接等模式,养殖场运行过程全部实现数字化管理,30人养殖生猪可达4000余头。畜禽粪污通过沼液还田、生产有机肥等方式,年均资源化利用6万吨以上,综合处理率达98%。在全国首创死亡动物生态化循环处理模式,无害化处置100%。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变革和畜牧业绿色转型“嘉兴模式”在全国畜牧业绿色低碳工作会议上受到肯定和推广。

        桐乡还深入推进排污权要素配置改革,完善差别化排污总量控制制度以及总量准入和事后监管制度,同时综合运用总量控制、排污许可、市场机制和监管执法,有效促进政府“有形之手”与市场“无形之手”有机融合,实现对区域排污总量的动态管控。2023年推动全省首笔跨地市排污权交易落地桐乡,为企业节约费用300余万元,累计完成新(改、扩)项目排污权交易140笔,交易总金额581.5万元,荣获浙江省“地瓜经济”提能升级“一号开放工程”排污权跨区域交易试点县。

      (朱跃红,嘉兴市生态环境局桐乡分局)
(责任编辑:wx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