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杂志网移动版

主页 > 期刊杂志 > 杂志目录 > 2024年02-03期 > 封面报道 >

深入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建设?奋力打造美丽中国安徽样板

       生态文明示范建设是党中央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建设美丽中国、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先试的探路者、先锋队,对各地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示范引领、典型带动作用。近年来,安徽省积极推动生态文明示范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推动生态文明示范建设概况

       基本情况

       自2017年开展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工作至今,安徽省已累计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22个(宣城市、金寨县、绩溪县、湾沚区、岳西县、宣州区、当涂县、潜山市、太湖县、石台县、宁国市、含山县、桐城市、黟县、舒城县、肥西县、怀宁县、霍山县、旌德县、南陵县、黄山市、歙县),并列全国第八;“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10个(旌德县、岳西县、湾沚区、霍山县、金寨县、潜山市、歙县、舒城县、石台县、绩溪县),并列全国第三。另外,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评选工作持续推进。自2017年以来,已连续开展六届评选工作,累计命名安徽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市、区) 46个。

       工作情况

        “十三五”以来,国家生态创建工作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提档升级,创建指标体系进行了修改完善,由以前的“生态建设示范区创建”改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安徽省积极响应,及时跟进,结合各地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市县创建情况,深入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工作。

       一是深入开展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评选。制定并印发了《安徽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管理规程(试行)》《安徽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指标(试行)》。根据生态环境部最新发布的管理规程和建设指标要求,2023年7月修订了省级管理规程和建设指标,更好地与国家创建工作衔接,进一步促进安徽省示范创建申报、核查命名及监督管理等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截至2023年12月,组织完成全省8市56县(市、区)生态文明建设规划论证工作;开展了六届安徽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评选,共命名安徽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46个。

       二是扎实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坚持好中选优、试点示范的原则,在获得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命名的基础上,推荐申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并完成省级审核、推荐名单、现场核查、部际抽查等工作。截至2023年年底,全省共有2市20县(市、区)被命名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10县(区)被授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三是持续加强指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一方面加强对已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命名地区的指导、帮助,深入调查研究工作,积极推进旌德县、岳西县、湾沚区、霍山县等“两山”基地建设的巩固提高和持续建设;另一方面分类指导,统筹协调,大力支持大黄山地区、大别山区、皖江地区等地开展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和体制机制等建设,促进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积极向生态环境部推荐“两山”基地的先进做法和典型经验。在《中国环境报》、“安徽生态环境”微信公众号等平台进行系列宣传,持续深入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建设,为提升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和绿色发展水平发挥更显著的示范引领带动作用。

       四是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充分发挥试点示范的平台载体和示范引领作用。在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工作中,不断强化、引导、明确地方党委、政府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工作方式和目标任务。各地以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工作为抓手,不断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升公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生态文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逐渐走上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健全正向激励机制,通过资金支持、政策倾斜等措施,以更高标准持续跟踪和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建设工作,不断推动生态示范建设取得新的突破和成果。自2017年以来,对获得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的地区,省政府进行通报表扬,统筹省级生态环保专项资金给予奖励,并纳入省政府督查激励事项。同时,获得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地区按照标准也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

       主要做法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强化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监管,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全力推动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底色,培育打造一批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样板,形成一批具有借鉴意义的有效模式,不断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一是坚持统筹谋划、分类指导。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工作主要是以市县为单位开展,结合安徽省各地自然禀赋条件和经济发展基础,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积极培育,科学引导推动各地找准创建的途径和模式。

       二是坚持制度引领、规范创建。修订印发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管理规程和建设指标,在创建程序和创建指标上与国家进行了有效衔接,有利于各地统筹考虑两级创建活动,也有利于更好地培育和促进省级向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提档升级。

       三是坚持政策激励、资金支持。建立正向激励机制,对获得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命名的地区进行资金奖励,纳入省政府督查激励事项,并进行通报表扬。
 
       生态文明示范建设典型经验及成效

       安徽省各市县(市、区)深入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建设,取得了新成效,树立了新榜样,形成了新特色,涌现了一批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进典型,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形式多样、鲜活生动、有针对价值的参考和借鉴,发挥了良好的示范引导作用。

以创促保,推动区域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

       黄山市创新“新安江模式”,守护长三角重要生态屏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扎实推进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的新安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新安江模式”在全国15个流域、19个省级行政区推开,相关经验做法相继入选中央党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案例精选、中央组织部“攻坚克难案例”和《习近平经济思想指导实践案例丛书》。率先开展“互联网+ ‘生态美’超市”模式探索,典型做法入选生态环境部、中央文明办2022年十佳公众参与案例。全市森林覆盖率达82.9%,空气、水等主要生态指标稳居全省首位、全国前列。

       霍山县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一是创新完善工作制度,构建“大环保”格局。全面推进“林长制”“湖长制”,在全省率先实施库区水上综合管理执法改革。二是多措并举着力攻坚,夯实绿色“家底”。深入推进“七个专项行动”,扎实推进“散乱污”企业再排查再整治,积极开展细颗粒物和臭氧“双控双减”;实施了县城集中式饮用水取水口上移、东淠河生态湿地、南北城河改造提升等多个项目,县域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三是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增强“造血”功能。发展“生态+农业”模式,大力发展林下种植业,促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发展“生态+工业”模式,应流机电、迎驾贡酒在主板上市,应流集团成功突破核电站核导装备关键技术壁垒;发展“生态+旅游”模式,大峡谷漂流、宋家河古村茶栈亮丽呈现,荣获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国养生宜居县等多项称号;发展“生态+电商”模式,实现线上交易额年均增长30%以上,获评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全省电子商务进农村全覆盖工作先进县、农村电商巩固提升工作示范县。
  
       歙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导向,一体化推进河长、林长、田长、茶长等制度建设,持续深化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改革,深入实施“十大工程”,圆满完成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三轮试点,“新安江模式”入选中国改革十大案例。2022年PM2.5为19.8ug/m3,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8.6%,新管和街口水质常年保持地表水Ⅱ类标准。

以创促转,加快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

        宁国市持续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夯实低碳转型发展的内生动力。一是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实施“五大发展行动计划”,开展“机器换人、腾笼换鸟、空间换地、数字赋能”专项行动,推进企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中鼎密封件”获评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经开区持续实施“低碳+循环”“转型+升级”“资源+绿色”发展战略,成为全省首批碳达峰试点园区。二是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宁国抽水蓄能电站动工建设,加快龙潭抽水蓄能电站、第三座抽水蓄能电站前期工作。加强重点企业能耗在线监测,单位GDP能耗下降3.5%。三是推进生活方式绿色化。引导全民践行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全市新能源公交车达到264台,实现了营运新能源公交车占比率100%,每万人公交车拥有量为7.8标台,基本形成了以城市公交为核心、城乡公交为枢纽的公交绿色出行网络。

       桐城市推动工业迈上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出台《桐城市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举措十二条》,鼓励企业以“工业互联网+双碳”为方向,建设能耗管理平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速制造业向绿色化转型升级。目前,金亿公司建立了“5G+”智能用电能耗平台,顺彤建立了“5G+”智能电网综合能耗管理平台,金科建设了RTO废弃余热发电系统。截至目前,已有5家企业入选省级绿色工厂,3家企业入选国家绿色工厂。

       舒城县持续推进工业生态化改造。加快推进“标准地”改革工作,突出“亩均税收论英雄”导向,持续开展规模工业企业“6+1”技改提升行动。通过集约经营、技术改造、产业链延伸等,扩大童车童床、羽绒羽毛、食品加工等产业规模,规范相关产业生产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率,强化对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控制,成功创建全省首批产品质量提升示范区(童车童床)。

以创促改,强化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

       宣城市环境问题整改成效显著。自首轮中央环保督察以来,全市现已完成问题整改1901个,完成率96.6%,整改工作多次被各级主流媒体宣传报道,整改效果显著,2023年受理信访投诉件同比下降9.3%。据最新统计结果,公众对生态环境质量满意度达93%。

       黄山市太平湖流域局部生态破坏问题整改工作得到生态环境部中央生态保护督察办和华东督察局肯定,《中国环境报》头版刊发《“黄山情侣”太平湖的变迁》系列报道。

以创促建,推进城乡人居环境品质建设

       湾沚区升级城市建设品质,出台《芜湖市湾沚区推进人民城市建设实施方案》,组织谋划涵盖综合交通枢纽、公共服务设施、城乡融合发展建设、城市综合承载力提升等118个项目,为湾沚建设“全域生态美丽大花园”打下坚实基础。

       金寨县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建设美丽乡村15个。新改厕1万余户,探索推广“121”农村改厕长效管护和粪污资源化利用模式,入选全国最美县域。“十三五”期间,获得大别山水环境生态补偿资金22878万元,实施项目79个,组织编制农村生活污水专项规划,大力实施生态保护脱贫工程,完成62个行政村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以创促新,探索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路径

       岳西县探索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为底、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为基、绿色金融保障体系为辅、生态产业惠益全民共享的“两山”理论实践转化路径,走出了一条独具岳西特色的“两山”共生之路、转化之路、统一之路。高水平编制生态保护规划,率先开展全县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以创新绿色金融保障机制为抓手,助推全县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共同富裕试点,生态产业化发展惠民富民。

       石台县坚持“生态立县”,全力建设“中国原生态最美山乡”,积极探索生态资源转化路径,拓宽“两山”转化通道,推动“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互促共进。提质富硒农业,点亮绿水青山颜值。“石台硒米”入选第二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石台硒茶”入选“皖美农品”区域公用品牌;提效生态工业,提升绿水青山价值。聚焦硒泉产业招引落户、智能仪表技改扩规、富硒功能农产品精深加工、劳动密集型产业集聚升级,推动生态工业做优做强;提优旅游产业,激发绿水青山能值。全县已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7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2个,拥有省级优秀旅游乡镇6个,省级旅游示范村12个。

       金寨县结合独有的红色资源,坚持用“红绿融合”方式筑牢“金山银山”,形成生产、生态、生活“三生”融合的转化模式;潜山市立足生态优势,坚持打生态牌、走生态路,“生态+旅游”全产业融合,打造全域旅游转化路径;湾沚区以全域特色小镇、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建设和“三品一标”农产品创建等为引领,用绿色惠民理念持续推动产品生态化建设;歙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三潭枇杷”“三口柑橘”通过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滴水香、大方茶、黄山贡菊、珠兰花茶、石河香蜜列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卖花渔村跻身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彭立新,安徽省生态环境厅生态处)
(责任编辑:wx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