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秉承 服务产业、服务行业、服务企业,坚持正能量宣传,杜绝一切非法网络公关行为!
期刊杂志
所有栏目

自然教育:蓬勃背后的思考与展望

时间:2019-08-06 09:12来源: 未知作者:雍怡

字号:TT
      接到约稿之际,恰逢中国自然教育总校4月在杭州成立,全国自然教育网络成功推动各区域片区网络的工作启动,首届粤港澳自然教育讲坛在广州成功举办……行业蓬勃发展的态势令人欣慰,而对于行业未来健康发展的期待,也愈加强烈。借此机会,与大家分享WWF(世界自然基金会)作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环保组织,最早在中国开展环境教育工作,同时也是当前在中国的自然保护和自然教育领域都有较多实践探索的公益环保机构,对中国自然教育行业近年来发展历程、现状的观察和思考, 并浅谈我们对行业未来发展的建议和期待。

应运而生,行业繁盛的时代背景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制度完善,自然和环境保护的议题越来越得到社会公众的关注。尤其是雾霾、气候变化、水污染等与公众自身健康和安全相关的问题随之出现,对“人定胜天”和技术决定论等观念的反思,使得社会公众更关注环境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并期望能够更为主动、积极地参与到环境知识的普及和环境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来。与此同时,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引领和绿色发展的时代需求,也让更多人开始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健康环境对人类及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意义,渴望回归自然,亲近生命的本源。
      在此时代和社会背景下,中国的自然教育行业在近年来得到迅速发展:既体现了起源自西方国家的博物教育、环境教育、户外教育、保护教育、可持续教育等概念的基因,充分关注人与自然的情感连接和共情感重建,又结合了中国当前的环境和社会特点中对健康安全、体验实践和公众参与等概念的关注,以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习俗中关于“道法自然”“天人和谐”等理念的融合。从工作领域上看,无论是自然保护教育、亲子和青少年教育、有机农业、户外体验,甚至艺术教育,整个行业呈现出兼容并包、百花齐放的态势。从执行主体上看,无论是政府、专业机构还是民间组织、商业公司,自然教育的从业人群也呈现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繁荣景象。更重要的是,整个社会工作对自然教育的发展表现出强烈的需求和积极的参与热情,这也为行业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而这种发展的脉动,也已经引起了整个世界的关注。

中国特色,蓬勃多元的行业现状
      上世纪90年代,最早一批开始关注环境教育的环保组织,包括世界自然基金会(WWF)、自然之友、根与芽等,在全国陆续开展了一系列各具特色的环境教育项目。其中WWF的一项重要贡献是,推动和支持教育部于2003年颁布《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试行)》和《中小学环境教育专题教育大纲》,至今,这两套纲领性文件仍是我国学校环境教育的重要指导。WWF还先后推动并支持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21所高校相继成立环境教育中心,成为推动我国环境教育行业专业发展迄今为止最重要的专业技术和人才支撑。
      但是专业性人才和方法的缺乏,项目产出量化评估标准的不确定性,以及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解决方案的挑战性,也成为环保公益机构推动环境教育行业发展难以破解的问题,直至自然教育的概念和全新行业形态逐步形成,这些问题才逐步得到解决。
      大约在2010年前后,理查德·洛夫( R i c h a r d Louv)的《林间最后的小孩》、约瑟夫·克奈儿(Josef Cornell)的《与孩子共享自然》等一批经典专著中文版在国内正式出版,引发人们对当代人“自然缺失症”问题的关注和重建人与自然连接重要性的反思。2014年,第一届全国自然教育论坛在厦门举办。该论坛由近20家活跃在自然教育行业一线,具有代表性和公信力的机构及个人联合发起举办,之后相继在厦门、杭州、深圳、成都等地成功举办,成为目前推动中国自然教育行业发展最有影响力的交流合作平台。
      与此同时,各级政府部门也开始自上而下关注并致力推动自然教育行业的发展。生态环境部推动的有自然学校、环境教育基地、国际生态学校项目;国家林草局指导下中国林学会推动的有全国自然教育总校、各省市总校及区域网络的发展;教育部主导的研学基地和绿色学校项目等,为中国自然教育行业的未来发展开启了更为全新的视角和道路。此外,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我国香港、台湾等地区的相关项目和案例也陆续被引入,“自然教育”“自然学校”等概念开始频繁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如今,我国的自然教育虽然和科普宣教、户外教育、保护教育等相关教育形式以及近年来得到专业化、系统化发展的环境教育概念, 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形式和内涵上也有明显差异。可以说当代中国的自然教育,是环境教育为适应当代中国社会发展需求和环境问题的现实社会特点,而演化成的一种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烙印的全新行业形态。它具有中国的社会和文化基因,也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

直面挑战,繁荣迈进中的自我审视
      为了更好地了解行业发展状态,全国自然教育网络(原全国自然教育论坛筹委会)于2015- 2018年间先后开展了三次行业发展调研。从发布的调研报告结果看,中国自然教育行业2010-2012年间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期,呈现显著的民间发起、民间繁荣的特点。近五年来从业机构的持续增长尤其显著,且多元性增加,机构类型从最初的社会组织主导,发展为工商注册机构占大多数。但机构类型仍以小微规模为主,机构专业人员数量较少,年运营资金量较低, 运营时间3~5年甚至更少时间的占较大比例。
      综上所述,当前自然教育行业虽然整体数据呈现叠加上升的明显趋势,但无论是从业人员还是执业机构都有较高的新陈代谢率。这也说明行业目前处在发展初期,快速迭代,但显然尚未进入成熟稳定的理性发展期。一些关乎自然教育机构能否稳定发展,乃至整个自然教育行业能否健康、持续地发展下去的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引起行业乃至全社会的关注。

如何解决专业性瓶颈和体系化缺位的问题
      我国自然教育行业的发展明显受到缺乏专业化支撑的制约。中国迄今为止没有专业的自然教育研究和教育体系,虽然政府有相关的部门和机构高度关注自然教育,但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体系中均没有确立与自然教育或环境教育相关的内容, 专业方法的空缺和人才的缺乏成为行业发展的掣肘。另一方面,大部分机构和从业人员没有专业基础和背景,也无从学习,很多项目的设计和开展停留在感性阶段,大量项目之间呈现雷同性、重复性。现有的行业活动大多关注情感和认知层面的意义,重体验,重互动,但对自然教育项目真正的“教育”目标如何实现、评估和优化,较少思考和分析。明显缺乏基于专业理论方法的个性化、在地化、领域细分的, 具有清晰主题、明确教育目标和完整项目设计的系统化项目和成功案例经验。
      专业性瓶颈和体系化缺位的问题,很可能制约行业未来面向全社会普及,并试图进入主流价值和教育体系步伐的进程。

如何平衡机构的多样性和行业的公益性
      中国自然教育行业的发展从一开始就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特点,尤其是执行机构的多元性和社会性,使得从业伙伴对自然教育的理解,以及在自然教育的行业实践上各自演绎出不同的风景和色彩。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近几年大量商业机构对“自然教育”行业的情有独钟,很大程度上是来自于巨大社会需求所催生出的“自然教育产业链”背后潜在的经济利益,这些因素的引入为行业的多元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和启发。但与此同时,因为专业理论和方法的不确定和模糊,商业模式的发展也对行业发展带来巨大冲击,甚至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问题。如不加以引导,不仅有可能影响大量传统的基于公益目标的自然教育机构的未来发展,也有可能改变社会公众对自然教育行业的理解和评价,动摇行业长远、持续发展的社会根基。
      从行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来看,百花齐放,多元的行业业态是客观要求,不同机构应该有不同的定位和特点,行业所提供给社会的产品,也应该有针对不同目标人群,基于不同自然本地条件,符合不同市场需求和定价的多元产品体系。但这个体系应该是健康完整的,也应该是以公益和教育的基本使命为根基的。

如何融入主流并深化其社会现实意义
      从民间发起、自民间开始繁荣是中国自然教育行业发展的重要特点,也是中国自然教育行业发展逐渐引起世界同行瞩目的重要原因。不仅如此,中国自然教育行业发展已经从民间影响到社会的各个领域, 并触动了政府的关注和支持。但与此同时,自然教育行业的未来发展,必须思考如何形成社会共识甚至成为社会价值的主流,以此更好地推动全社会不同层面和不同角度的跨界合作,撬动社会资源的投入,更好地与学校教育、基地教育等平台和网络结合,为更大范围的社会公众提供体验、参与的平台和学习、实践的机会。
      另一方面,自然教育如何在“阳春白雪”“世外桃源”的基因和气质之外,丰富其社会现实意义, 通过与自然保护、环境管理、青少年领导力、社区发展等主题结合,吸引更大范围的社会公众的关注和参与,让参与者获得超越兴趣、体验层面的社会意义,真正成为改变公众价值观念和行动意愿的土壤, 增强整个社会的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

不负使命,未来的发展愿景
      基于前文关于行业现状的思考,也为了建言行业未来的规范、理性和健康发展的发展路径,以下问题提请读者诸君共同思考。

推动行业专业化发展刻不容缓
      自然教育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首先需要依托行业专业化的技术和人才支撑体系的建立,迫切需要推动基于正规教育和研究体系的中国自然教育行业人才培养和专业理论方法体系的构建,包括推动全国性和地方性自然教育专业学会、协会系统的建立和发展完善、适时推动中国高校系统设立探索性的自然教育相关专业,推动科研系统重视并开展自然教育相关理论方法体系的研究等工作。
在此基础上组建专家团队,开展行业发展顶层战略设计,讨论明确行业发展的战略框架、发展目标、核心策略、功能定位、重点工作领域和涵盖近、中、远期分阶段部署,统筹设计的执行计划等。

探讨指南、标准,助力规范发展
      在初步开展并推进专业化工作的基础上,组织相关人员研究行业现状,分析行业需求,剖析行业问题,总结既往经验,并在此基础上,根据行业发展的关键领域和紧迫问题,适时开展相关行业发展的指南、标准、规范等指导性策略的研究,并择机在有条件的地区开展试点研究。特别是对于从业人员、从业机构、基地场所、系统项目设计等关乎行业长远健康发展的核心问题,通过上述研究和试点工作,探讨规范行业发展的准则、标杆和边界。
      值得强调的是,指南、规范和标准的研发,不应简单理解为一刀切地设立门槛,其推进过程也不可能是一蹴而就,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实践验证,并通过试点逐步向区域乃至全国推广。其长远目标是推动行业的规范化发展。应推动有条件、有基础的地区和单位,率先探索,打造示范,提炼经验并宣传推广。

着力开展培训交流,赋能行业
      基于行业发展百花齐放、从业人员热情高涨,但同时专业瓶颈制约的现状,能够回应行业需求并且解决行业发展问题的一个现实策略是通过开展多元丰富的能力建设项目,赋能行业,为未来专业化、规范化的发展培育土壤。
      能力建设的项目设计应该开放多元,既有国际视角,又具有在地化的实践意义,特别在自然教育基础理论、解说系统规划、专题课程设计、自然导览、自然教育实践实务等领域,都有行业综合专业能力提升的客观需求。欢迎并鼓励引进国际化的权威专家和机构,分享国际经验和规范方法,同时也应该鼓励国内机构,特别是具有一定专业积累或从业经验,具有一定行业影响力和美誉度的机构勇于从事务性的活动组织中抽离出来,整合更多专业力量开展中国自然教育行业个性化的项目设计和团队组建。更重要的是,在上述行业专业发展和规范制定的过程中,及时将相关进展融入到最新的行业能力建设想设计中来,实现协同发展、与时俱进、实效赋能。

搭建社会多元跨界合作的平台
      纵观国内外经验,自然教育行业发展的未来,必然是社会多元参与,共赢互利,共进协同的局面。无论是政府部门自上而下的推动引领,从业机构自下而上的深耕积累,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团体的协同参与,各类自然保护地的在地坚持和资源依托,乃至媒体的宣传推广和舆论监督,企业基于社会责任的资金和人力支持等,都是行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支撑,缺一不可。跨界合作需要各方打破认知壁垒,踏出本位立场,共同以自然教育行业发展的客观需求为目标,探讨行业合作的路径和策略,将有限的专业人才、团队和机构,拥有优质自然资源的各类自然保护地,在支持性政策的引领和指导下,在社会人才和资源支持的基础上,发展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自然教育行业新形态、新面貌。
      自然教育行业的本质,应该是一种普惠性的社会公益服务。每一个孩子,每一个家庭,乃至每一个公民都应该有权利获得专业的、优质的自然教育,这也是我们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培育新一代具有绿色素养的社会公民的客观要求。
自然教育可以始于情怀,但一定要在专业化中走向成熟!
      【作者系世界自然基金会环境教育项目总监,博士
      本文图片由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提供】
(责任编辑:admin)
  •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中华环境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中华环境腾讯微博
  • 公众微信账号

    公众微信账号公众微信账号
分享到: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

文章排行榜

  • 24小时点击
  • 每月排行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