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秉承 服务产业、服务行业、服务企业,坚持正能量宣传,杜绝一切非法网络公关行为!
期刊杂志
所有栏目

提高环境宣教的有效性 缩短理念与行动的距离

时间:2019-08-06 09:15来源: 未知作者:虞伟

字号:TT
    今年上半年,生态环境部发布了《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调查报告》(2019年),调查发现,公众普遍认可个人行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但在践行绿色消费、分类投放垃圾、参加环保实践和参与监督举报等领域还存在“高认知度、低践行度”现象。而据2013年原环保部宣教司组织开展的全国生态文明意识调查发现,公众对生态文明的总体认同度呈现出“高认同、低认知、践行度不够”的特点。
    环境保护靠宣教起家,今后还要靠宣教发展。这些年来,通过不同层面的宣传教育,公众的环境意识以及对环境保护的认同感正在逐步提升,全社会参与环境保护的氛围正在逐步形成。但是从近年来的两次全国性的调查来看,从全国范围来看,如何提高环境宣教的有效性,缩短环境理念和行动的距离,打造环境宣教升级版迫在眉睫。

当前环境宣教存在的问题
    当前,一些地方的环境宣教工作依然停留在“做了没有,怎么做”阶段,而对有效提升目标群体和公众的环境意识,尤其是环境意识与实践行动转化方面即有效性关注甚少。在一些地方,评价环境宣教活动成效主要是场面是否热闹、参与人数、参加领导的行政级别、现场流程是否顺利、主要领导的评价之类的指标,对后续的效果评估亟须强化。灌输式和浅层体验式的宣传教育,造成了宣教工作资源投入与实际成效转化方面的脱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环保新闻宣传多,理念精准传播少
    各级生态环境部门非常重视宣传工作,为重点工作开展营造舆论氛围,如在环境日等特殊时间节点通过媒体专栏、媒体采风、新闻发布会等形式, 集中展示本地生态环保工作的亮点和成绩。但通常主流媒体侧重报道生态环保工作的成就和举措,不是侧重面向不同群体的环境理念传播,加上一般正面宣传多,负面曝光少,对增加社会各层面对环境保护的价值认同,树立环境友好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的影响力还不够。

公众被动接受多,深度体验参与少
    除了声势浩大的户外宣传活动、广场咨询、健步走等之类的活动,还有一些环保设施公众开放的体验活动,参与者基本是被动接受,主动参与其中、启发思考的活动载体不多,一些活动的设计没有站在参与者角度来进行,或者由于形式大于实质内容,没关照到参与者的痛点或者点到痛点的持续时间不够,效果大打折扣。

行政管理协调多,理论研究支撑少
    新时代生态环境保护形势对环境宣传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在省级及以下宣教部门日常承担着新闻发布、媒体联络等大量的行政协调工作,或者承担具体的培训和活动组织工作。在环境宣教理论研究方面的力量存在着明显短板,环境宣教理论方面的产出与环保其他业务板块相比偏少; 加上当前事业单位的职称评聘制度,环境宣教的岗位很难往工程序列靠,也很难往研究员或者记者序列靠,直接影响了宣教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引进,也影响了环境宣教理论成果的产出。

图片文字留痕多,跟踪考核评估少
    随着生态环境系统新媒体双微矩阵的完善,各地非常注重在双微平台上的宣传,还有各大主流媒体的报道,宣传方面肯花力气、投资源。虽然目前一些地方的绿色学校创建等有区域交叉检查考核, 但是也有学校反映认为是走过场。在公开报道和文献检索中,鲜见省级及以下开展宣传教育效果评估方面的文章,绩效评估工作不足,不利于发现和改进问题,不利于推进宣教工作有质的提升。
    笔者认为,当前生态环境宣教工作的目标一方面是宣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及党委政府的生态环境保护成就,提高全社会环境意识,营造全社会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氛围,另一方面,还要关注宣教工作的有效性,关注公众环境意识与践行环保的转化度和公众参与环保的行动力。只有这样,才能从整体上提升全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才能不断夯实共建共享生态文明的基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以推进。

推进环境宣教的着力点

加强环境传播策略研究
    生态环境保护是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议题,如何讲好环保故事,吸引社会公众从关注到参与,从简单参与到深度参与,需要进行定性和定量综合研究。理论引领实践,要善于利用大数据,对环保成就宣传、环境违法问题曝光、环境科普和国内外环境形势宣传、不同社会群体对环境问题关注偏好、公众参与的困境、环境舆情监测与应对等方面都要进行专门研究,做需求分析,进而制定相应的传播策略和应对措施,不断提高生态环境宣教工作的针对性。通过不同层面的生态文明和环境友好理念教育,减少思想观念层面存在的“污染”,挤压环境不友好观念的生存空间。要创新面向不同年龄段、不同对象的教育传播模式,各有侧重分众化提供相应的宣传教育产品。针对党政机关干部,要宣传党政机关部门环境保护职责、环保法律法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等;针对普通市民,要指导如何践行绿色生活方式、消费模式;针对农村村民,可以发放小册子、宣传漫画等方式,开发体验式、情景式项目,如让垃圾分类装置、污染治理设施、绿色农业等成为会“说话”的环境教科书,让村民在体验中领悟生态环境保护的真谛;针对中小学生, 除了开展专门环境教育课以外,应更注重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日常课程的学习;针对企业,传播最新环境法律法规和法律责任、环境治理技术、环境管理理念和企业环境社会责任案例等。

加强环境传播能力建设
    要树立大传播理念,人人都是环境传播者。重点要抓好生态环境宣教部门、主流媒体、新媒体、环保NGO等传播阵地,根据各自的特点加强传播阵地建设、传播人才培养、传播项目设计、传播产品研发。在传播阵地建设方面,充分识别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特点,支持建立或合作建立环境专栏,确保能持续在环境议题上发声;在传播人才培养方面,要破解宣教工作人员职称评定困境,加强环境宣教系统既懂环境又懂传播的研究型、复合型人才培养和引进,加强环境记者和环境NGO的环境专业能力培训,不断提高从业人员专业化水平,以适应新时期环境传播人才队伍建设的需要;在传播项目设计和产品研发方面, 要突出跨界思维,善于整合教育、媒体、法律、艺术、设计等各界资源,将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元素、理念融入其他行业,积极推动环保+其他行业的融合,如环境主题游戏、环境网络课程等, 力求喜闻乐见,满足公众对环境传播产品的多样化需求。

加强公众参与平台建设
    要深入研究思考当前公众对生态文明“高认同、低认知、践行度不够”的问题根源。要为不同层面和参与能力的公众提供便利的参与路径和渠道。要不断壮大最广泛的环保统一战线,发挥环保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加强环保社会组织的能力建设,从党建、资金、培训、购买服务等方面持续为环保社会组织赋能;要重视村级环保社会组织建设, 使之成为引领村民参与环境事务的骨干力量。要将公众参与纳入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总体框架统筹考虑,做好信息公开,提高公众知晓率,为公众有效参与打好基础。公众参与要围绕绿色生活、绿色消费、环境监督、环境规划与决策等方面进行载体设计,依照法律法规以及规范性文件的规定,完善公众参与的长效机制;要坚持以人为本,突出公众的参与主体地位,结合绿色细胞创建、垃圾分类、环保设施开放等群众性活动,要统筹考虑供给侧和需求侧情况,从公众的需求和参与的便利性出发,保持耐心和定力,避免急功近利和走过场,努力让公众实实在在参与进来。

健全宣教考核评估体系
    要探索量化考核机制,从环境传播、环境教育、绿色创建、能力建设、公众参与、舆情处置等方面不断完善生态环境宣教工作评估指标体系,重点评估宣教工作的执行情况和社会效果、宣教对象的环境意识变化情况,将公众环境意识、公众参与能力、公众参与度、环境舆情处置、环境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的成效作为重要考核指标。建好环境宣教工作数据库,包括宣教工作人财物投入,绿色学校、绿色家庭、绿色医院等绿色细胞分布,环保设施公众开放情况,环境公益活动项目库,环保社会组织信息库,注册环保志愿者、环境违法企业的分布和环境舆情案例等信息, 为提高宣教工作成效提供数据支撑。通过自评和他评相结合,定期开展环境宣教工作绩效公众调查评估并持续改进,同时将考核评估的结果作为评价生态环境宣教工作的重要依据。
    当前,生态环境宣教工作已经成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前沿阵地,肩负着为生态环境事业提供战略支援的神圣使命,需要以务实的作风、创新的思维, 切实发挥生态环境宣教工作在提升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行动力方面的积极作用,努力实现从传统环境宣教工作向新时代生态环境宣教工作的跨越。
    (作者系浙江省环保联合会常务副秘书长、高级工程师)
(责任编辑:admin)
  •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中华环境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中华环境腾讯微博
  • 公众微信账号

    公众微信账号公众微信账号
分享到: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

文章排行榜

  • 24小时点击
  • 每月排行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