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秉承 服务产业、服务行业、服务企业,坚持正能量宣传,杜绝一切非法网络公关行为!
期刊杂志
所有栏目

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环保NGO 能做什么?

时间:2020-06-18 15:55来源: 未知作者:虞伟 章松来

字号:TT

      2017年5月,原环境保护部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下发《关于推进环保设施和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向公众开放的指导意见》,截至2019年底, 全国70%地级及以上城市的1239家四类设施单位向公众开放,共接待参访公众600万人次。在实践中, 环保社会组织主动作为,积极参与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活动,如配合当地环保部门和企业做好公众参观预约、策划直播活动、开展社会宣传等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生态环境部非常支持环保社会组织参与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工作,2019年,生态环境部宣教司指导推出“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NGO基金”,旨在通过统一指导和资助,进一步推动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的工作进程,充分发挥环保社会组织的作用,促进生态环境部门、环保设施单位与环保社会组织和公众的良性互动。

环保社会组织在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中的角色定位
    环保社会组织作为环境治理体系中的主体之一,在参与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工作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也有不少成功的地方实践。虽然环保社会组织的作用和地位存在着地方差异,但就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工作而言,环保社会组织要扮演好以下几个角色。

润滑剂
    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活动,涉及设施单位、管理部门、公众等主体,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中,各治理主体间的信任关系非常重要。推进环保设施开放是满足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的需要,尤其是垃圾处理设施、危险废物处理设施和污水处理设施,由于工艺选择和现场管理等问题,也会对周边的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和潜在的风险,公众对此保持警惕,一些新建项目也会引起周边群众恐慌,引起社企关系和官民关系的紧张甚至对立。环保社会组织作为社会独立第三方,通过收集公众的意见建议,搭建公众与政府主管部门、企业间的沟通桥梁,润滑企业、政府、公众间的关系。

监督员
    开展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工作是促进行业持续发展,化解邻避问题、防范社会风险的重要举措。实质上是引入公众监督,倒逼企业规范生产活动, 最大限度减少环境违法行为。环保社会组织作为公众环境利益代言人,与一般公众相比,环保专业知识以及与企业沟通和管理部门沟通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通过组织分散的公众及志愿者参观设施开放单位,推动企业重视现场管理和达标排放,较好地发挥了监督员的作用。

服务员
    向公众开展科普传播是目前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的重要内容,前来参观的公众可以了解相关设施的工艺流程,工作过程,污染控制措施等。比如杭州市环境集团第二垃圾填埋场的“跟着垃圾去旅游”,台州市黄岩区环境监测站开放与研学相结合。环保社会组织发挥着传播和扩散的作用,向社会宣传环保设施开放工作。如台州市黄岩区环保志愿者协会承担了设施开放的预约后台管理等方面,参与了设施开放单位研学项目的设计,为提高设施开放水平做好服务支撑工作;温州市环保志愿者联合会承担了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活动的策划、组织和讲解等工作。

环保社会组织参与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的困难与挑战
    在环保社会组织参与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实践中,由于环保组织发展参差不齐,对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了解不够等原因,环保社会组织参与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工作中面临着不少挑战。
    从外部环境来说
    一是社会对环保组织推动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的作用缺乏认识。一些地方管理部门对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工作的积极作用认识不足,导致政府部门对环保组织的发展不关注,缺乏热情和有效支持。一些政府部门存在“怕添乱、怕麻烦”等思想观念,不鼓励环保社会组织过于积极的参与。一些环保设施单位觉得环保组织是做负面监督的,有着不法私利,是个“麻烦”,有意回避环保社会组织。
    二是环保社会组织参与的保障制度不健全。目前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工作是正面鼓励为主,并没有强制性的规定,设施开放单位与主管部门事实上相当于订立了一个行政契约。环保社会组织参与设施开放工作,并没有特别的制度安排,环保社会组织只能是根据实际情况各显神通,这也导致全国各地情况差别很大。

    从环保社会组织自身来说
    环保社会组织自身能力方面的短板也是显而易见的,影响参与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活动。
    第一,人力资源不足。在地方环保社会组织中,小微机构占很大比例。由于日常工作经费的不足,兼职从业人员加若干个志愿者是机构人力资源配置的常态。环保社会组织除了人手不足以外,还有从业人员缺少环保、传播等方面的专业背景,对四类设施单位的开放要求,技术工艺等理解不深, 影响深度参与其中。
   第二,经费募集不足。经费问题一直是困扰环保社会组织发展的老大难问题。地方环保社会组织专业化程度不是很高,在机构筹资上缺少有效的方法和路径。据浙江省环保联合会开展的抽样调查显示,50%受调查的环保社会组织2018年工作经费在5万元以下。虽然一些机构也会申请基金会的资助, 但是额度相当有限。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的NGO基金小额资助,分摊到每个省份,也是杯水车薪。
    第三,品牌信誉不足。环保社会组织从事的公益活动,由于受资源限制,除了少数有官方背景或者政府支持力度比较大的机构,有相对较好的品牌和影响力。大多数小微环保社会组织在机构业绩方面的产出不大,加上平时也不太注重品牌建设,在社会上的影响力还有待提高。环保社会组织参与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联系政府、企业和公众,如果是一般的社会组织,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会比较谨慎,而且去发动公众来参观,也有面临着号召力不够的问题。
 

环保社会组织参与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的策略
    推进环保社会组织参与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活动,既需要从外部营造好环境,更需要加强环保社会组织自身建设,不断提升参与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活动的能力。

    提高学习力
    环保社会组织涉及的工作既有技术性、又有社会性,面对专业的环境技术问题和广泛关注的环境社会问题,环保社会组织要想参与其中,发挥作用,对环保社会组织的综合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涉及环保的行业政策、法律法规、环保知识、经验案例等范围很广,如果不在平时坚持学习,仅依靠自身的知识储备是远远不够的。由于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的形式从线下转到了云端,这对机构在网络直播、线上互动等方面又提出了新的要求,环保社会组织要善于根据形势需要,转变观念,及时调整工作策略。学习力,不仅体现在勤学习、善学习上,还体现肯学习上,肯接受新的知识。

    提高策划力
    衡量环保社会组织影响力的指标除了活跃度,还要有品牌度。目前一些环保社会组织干得很累,但效果一般,劳动付出和活动绩效及社会影响力不匹配。品牌就是产品品质要好,对环保社会组织来说,就是要认真对待每一个活动,要进行精心的策划,品质跟机构的筹款能力也是直接相关的。把准政策和社会热点,找到各利益方痛点,选择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 比如台州市生态环境局黄岩分局和黄岩区环保志愿者协会在疫情期间组织开展线上开放活动,发布设施开放卡通形象,让公众足不出户也能参观,填补了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线下开放暂停的空白。还制作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企业分布图,设施开放单位手绘地图, 研发了设施开放研学手册,将课堂搬到了污水处理厂、环境监测站,将文字内容进行了可视化呈现,满足不同层面公众的需求,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提高专业力
    环保社会组织从事的环保相关工作有一定的专业性,只有具备专业基础才能更好地参与具体工作。但是以浙江为例,环保社会组织中,环保相关专业人员比较短缺,受过环境相关专业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比例并不高。目前地方环保社会组织策划的活动,监督举报、垃圾分类、广场宣传、巡河护绿等执行类的活动较多,专业的门槛并不是很高, 而基于专业知识探究性的活动不多,这会让环保社会组织在专业创新方面后劲不足。环保社会组织要深度参与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活动,参与活动的策划,开展相关公众科普,都需要专业的支撑。如温州市环保志愿者联合会设立生态环境公益论坛制度, 经常性组织全市环保组织参与论坛交流,邀请专家进行培训,切实提高全市环保组织参与环保业务工作的水平和能力。

    提高沟通力
    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涉及政府、企业、公众等环境治理主体,是环保社会组织投身推进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鲜活案例。环保社会组织作为政府和社会的桥梁和纽带,鉴于环保社会组织的功能定位,工作主要面对不同利益相关方,不同的社会治理主体,沟通技巧和能力必不可缺。推进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工作,是基于公众对环境知情权、监督权、参与权的期待,涉及各主体的不同利益诉求,环保社会组织参与其中,如要发挥积极作用,需要在不同利益主体间的沟通协调中才能更好地落实各项预定的工作任务。

    提高代言力
    环保社会组织作为环境公共利益的代言人,社会独立第三方,有自己特定的生态位。环保社会组织要能承担得起这样的角色定位。在参与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工作中,要发挥民间“草根”机构扎根民间的优势,宣传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工作,组织引导公众参观环保设施,收集公众对环保设施单位环保问题的投诉意见,及时与设施单位进行沟通,或者反映给主管部门,争取在开展环境科普、润滑社企关系等方面发挥作用,切实当好为公众环境利益代言的角色。
    (虞伟,浙江省环保联合会;章松来,温州市环保志愿者联合会 )

(责任编辑:admin)
  •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中华环境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中华环境腾讯微博
  • 公众微信账号

    公众微信账号公众微信账号
分享到: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

文章排行榜

  • 24小时点击
  • 每月排行

最新推荐